耀景街16号/程黧眉
(2024-09-26 16:14:58)去年冬天,哈尔滨火了,“哈尔滨”刷屏了各类媒体。从网上看,这个城市到处人山人海,“冰雪大世界”像沸腾的海洋,人们载歌载舞,都像是多少年前的老邻居在重逢。热情的哈尔滨人已经不知道怎样抬爱南方来的游客,他们宠溺地叫他们“南方小土豆”,不惜动用私家车接送游客,那些平日里高声大嗓的老爷们儿,都开始夹着嗓子殷勤地说:“公主请上车!”“公主请下车!”真是乱花迷了人眼,所有人似乎都在小心翼翼地承接这突然降临的“泼天的富贵”。
估计现在的年轻人,还有这些“南方小土豆”们,不明白为什么哈尔滨人如此谦卑,他们大多数人不知道这里曾经是中国最骄傲的城市之一。不仅仅是哈尔滨,新中国成立以后,整个东北都成了国家的工业重镇,各大中型工厂拔地而起,在计划经济时代,这里的人们生活水平很高,也很平均,人们的幸福指数尤其明显。特别是哈尔滨人,因为有过白俄在此生活的历史,所以这个城市比较洋派,穿着讲究,人们的性格豪爽,哈尔滨的姑娘更是以漂亮、高挑、会打扮、敢穿而闻名。但是这些年,东北处于转型期,很多年轻人都南下去寻找机会,东北各大城市的人口在下降,经济不景气。所以,当这“泼天的富贵”从天而降,怎么能让哈尔滨人不激动?有一个哈尔滨老者动情地说:多长时间都见不到这么多年轻人了!这些外地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真金白银,更多的是这个城市的希望。
其实哈尔滨早就应该大火的,至少在我心里,哈尔滨一直是火的,因为它是我的第二故乡,它的特色却一直没有被关注。每年的冬天一到,哈尔滨就成了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漫天飞雪中走在中央大街的面包石上,两边的俄罗斯建筑仿佛是遥远的背景,人们行色匆匆,像一幅幅行走的明信片,美轮美奂。20世纪哈尔滨就被称为“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松花江畔的“冰雪大世界”每年都与冬天一起到来,艺术家们高超的冰雕艺术,奇美、壮观,堪称世界奇迹,虽然每年冬季都有一批又一批外地朋友来玩,却一直没有达到今年这样的火热状态,今年,哈尔滨突然火了起来,让我这个久居北京的故乡人也欣慰不已。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们家有十几年的时间是住在这个城市的。那时父亲程树榛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和省文联副主席,南岗区耀景街16号——黑龙江省文联大院,既是父亲办公的地方,也是我们家住的地方。我记得我们那栋楼有七个单元,为了准确,我特意求证了当年我家对门的邻居、诗人肖凌。肖凌的父亲肖英俊时任《北方文学》主编,他有两个活泼俊俏的妹妹,每当我回哈尔滨,就会与他们在阳台上隔空闲聊,加上我的妹妹,两个阳台成了热闹的空中客厅。肖凌回复我的微信中说:“咱们那个楼一共五个单元。构成是:一单元,文联办公室工作人员和曲艺家协会及民间艺术家协会;二单元是摄影家协会、图片社、书法家协会的;三单元是美术家协会;四单元是美协及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五单元清一色作协的。”
不知道为什么我记成了七个单元?可见记忆是多么不可靠。但是大家都记得小品演员黄宏的父亲也住在这栋楼里,是因为那个年代黄宏实在是太有名了。
人是被时代裹挟着的,我们家就是最好的证明。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也是我们家的文学黄金时代。那时我还年轻的母亲郭晓岚,每天早上高高盘起她的发髻,然后穿着高跟鞋和裹身裙,穿梭在俄罗斯风情的街道,去道里区的省政府上班,她是《企业管理》杂志的编辑。那是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的时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刚刚兴起,我母亲在采访企业家时深受那些改革开放的弄潮儿的感染,她的文学激情被激发出来,她开始写报告文学。我姐姐程丹梅(黛眉)从北大毕业在《光明日报》做记者和编辑;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在《青年文学》杂志做编辑;我的小妹妹湘梅(黡眉)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读中学,之后在黑龙江大学英语系读大学。那时候父亲的作品经常获奖,母亲也发表了中篇小说;身为记者和编辑的姐姐,既编《光明日报》副刊,自己还写小说和散文;我也因为散文创作忝列当时的“青年散文家”行列。一家子搞文学,让叛逆的小妹愈发逆反,她发誓不学中文,所以大学读的是英文系。她的行为倒是得到了全家的认可。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父母属于比较开通的家长,几乎不要求孩子做什么,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也许是要求得太少了,这个家庭的三姊妹对于事业一直没有更大的进取心,这是后话。
我们家与哈尔滨的关系,也是与文学的关系。父亲1957年从天津大学机械系毕业,就支边到遥远的北大荒,那时我年轻的父亲,写信给远在南方的年轻的未婚妻:“来吧,来建设我们中国的乌拉尔!”许多年后,我那年迈的母亲依然清晰地记得这封极富文学色彩的信带给她的激情与震撼——乌拉尔,是前苏联著名的重工业基地;而富拉尔基,正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天高云淡、茫茫草原,实在是太适合年轻人的火热的心了,尤其是青年学子——那就是文学的土壤啊!
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就是因为文学而相识的,年轻的父亲经常发表作品,母亲爱慕父亲的才华,他们书信往来畅谈文学,鱼雁传书,闪耀出爱情的光芒。大家闺秀的母亲,不顾北大荒的寒冷与偏僻,义无反顾带着祖母来到了天寒地冻的北中国。
年仅二十多岁的父亲就写下了长篇小说《钢铁巨人》《大学时代》等作品,以及后来反映改革开放的报告文学《励精图治》等,成为工业题材的重要作家。《励精图治》的主人公宫本言,后来成为哈尔滨市市长。父亲调到省里后,我们举家迁移到哈尔滨。父亲在耀景街16号里面的小洋楼办公,这个院落历史上是前苏联领事馆。在《哈尔滨日报》著名记者申志远的笔下,我看到这个大院的前世与今生——
耀景街22号,这栋庭院最早的建筑建于1902年,是中东铁路的施工单位为了迎接霍尔瓦特而建。原本为中东铁路管理局首任局长霍尔瓦特将军设计建造的高级住宅,地址是秦家岗要紧街(南岗区耀景街)。霍尔瓦特是俄国沙皇派驻在中国东北的首席代表,时任中东铁路局局长,此后十七年里他一直是哈尔滨真正的掌控权力者。这样一位重要人物将要入住的街,就被称为“要紧街”。但是霍尔瓦特到任后就一直住在香坊火车站附近的原铁路工程局总工程师和总监工尤格维奇曾住过的旧宅里,这座漂亮的别墅庭院他不愿意住,非要从香坊每天上下班坐火车通勤,于是这里一度成为中东铁路局的中央图书馆。优美的俄罗斯风格建筑,设计独特,环境优雅,舒适宜人,阅览大厅宽敞明亮。1963年,省里将原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大院拨给黑龙江省文联使用。从此,省文联从南岗区阿什河街的原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搬迁到了这里。此后,这里集结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著名的文学编辑,省里出版的《北方文学》(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一度叫《黑龙江文艺》)《外国小说选刊》《章回小说》《中外企业家》《文艺生活报》等刊物都在这里办公,成为著名的“文联大院”。2004年9月,该房产被收回移交外办,省文联和省作协迁出了这座庭院。此后耀景街22号铁门封闭,空旷荒芜。很多与这里有关系的人,写了很多文章回忆这处传奇又神秘的院落。直到2015年9月3日,中俄正式签署文件,将在哈尔滨设立俄罗斯总领事馆,选址就在耀景街22号,这个地方才算真正有了归属。
(节选)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