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流水线上写诗/小海

(2024-08-01 14:09:41)

 

有的人用尽整个青春期,在生活中寻求突围,身体疲倦,精神坍塌,又无处可逃。

我就是如此一员。从十五岁半南下深圳打工,我陆续到过东莞、宁波、苏州、常熟、上海、郑州、杭州、青岛、嘉兴、北京十多个大城市打工。进过电子厂、服装厂、机械厂、快递公司、饭店,干过装配工、缝纫工、车工,做过房产销售员、电话推销员、餐厅服务员、快递员、卸货工、工地小工等十几种工作。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我的人生依然像在原地打转,一无所有,两手空空。

如今重操旧业,我进了苏州一家电子厂。穿行在凌晨两点钟的车间,看着工友们穿上无尘衣,戴着无尘帽和防尘口罩,有种魔幻的感觉。我们就像是活在卡夫卡的小说世界里,每个人都在车间这座“城堡”里忙忙碌碌,却又都不清楚自己在忙些什么。工厂像一张庞大而无形的网,将每一个生存在这里的人轻轻粘住。

 

 

我们车间是半自动化无尘车间,加工手机显示屏,据说全球年销售量第一。也许你在看的手机显示屏就是我们车间加班加点做出来的。可我们仿佛又找不到任何成就感。因为大家在无尘车间里被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没有表情,没有温度,他们只用数据便可以定义工人的优劣。上班蒙着头脸,有时候男女都很难分辨出来,以至于我在这个工厂上班快一个月了,除了同组几个比较熟悉,认识同住一个宿舍的同事,其他人都不认识。

每天上班前,整个车间会集体点名开会,下班之前也需要再点一次名。因为公司太大,行政部怕有下早班不打卡,然后找人代打卡,浑水摸鱼的。听车间工友说,有一个员工都不上班半年了,居然还在发他的工资。原来是他们的组长作弊,那个员工自动离职后,组长一直在代领工资,然后他们两个三七分。后来被上层领导发现了以后,下班前都会点一次名,报到后才能打卡下班。

办公室管理人员规定好的产量,唯产品是图,我们这些人从进了车间的那一刻起,身体就不属于自己了,启动按钮一打开,身体就成了机器的一部分,连上厕所都有严格的时间管控。如果产品没有按原计划做完,加班拖班更是家常便饭。

车间流动性很大,哪里需要人就往哪里调。有的时候是这个工序还没学会,就被调到了下一个工序。进了工厂看似稳定了,不用流浪街头了,可是在车间人也就像产品一样,可以被随意支配随意调动,不服从轻则警告罚款,重则开除滚蛋。每个人都在自己人生的困局里寻找着出口,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走出来的。2010年,打工诗人许立志因受不了车间生活的单调与绝望,在电子厂的车间里咽下一枚铁月亮后(他有一首诗题目是《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坠楼而亡。

这样的日子,我也已经坚持了十二年。

每时每刻都想逃离出去,可又总是无处可逃。怎么都无法说服自己爱上车间的打工生活。所以灵魂每时每刻都在滴血,备受熬煎。在我最绝望无助的时候,会胡思乱想写一点东西来安慰自己。那些凌乱的断章截句就像是镇静剂一样,将不安的心抚慰,自己和自己的灵魂在对话一样。写生命的悲欢离合,写生活的乏味疲倦,也写青春的踟蹰彷徨。

我也说不清自己到底是怎么开始爱上写作的,但肯定是和工厂与车间有最直接的关系,还有就是摇滚乐对我的启迪与影响。

我在2003年出来打工以后才开始接触到摇滚乐。在老家上初中那会儿,有钱家庭的学生会买盗版磁带的,可从来没见过谁买到摇滚乐磁带,说来甚是可惜。如果当时能听到崔健或张楚的卡带,不知道对于初中生的我会有多大的冲击。

我至今都清楚记得,当我在东莞虎门的服装厂车间第一次听到许巍的《蓝莲花》的时候,灵魂震颤了好久。“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像是先知一般的语言,自己那种漂泊的心情,心里想说的话,都被他给唱出来了。还有那首《故乡》里唱的,“天边夕阳再次迎着我的脸庞,再次映着我那不安的心”,瞬间点燃我心中对未来的渴望,抚慰现实的不安情绪。

还记得第一次听到收音机广播里传出汪峰唱的《怒放的生命》,那是2005年冬天,十七岁的我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听得热泪盈眶。每个人都在踩着缝纫机各自匆忙做衣服,灰尘在车间里到处飞。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感深深地笼罩着我,是那些特别的歌声,在漂泊的心底埋下了一颗向往自由的种子。在机械疲劳的车间,这颗种子悄悄生长,给我带来救赎般的精神安慰。

当我在不同的城市辗转在不同的车间里做工,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单调乏味的工作。没有希望也没有方向,只是混迹于时光隧道中一直向前。我真的不得不一次次怀疑自己、怀疑人生。去无方向,逃无可逃,困在生活的泥潭里,没有一点办法。

 

(节选)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4年第7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