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道为邻/王兆胜
(2024-08-01 11:22:14)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个谜,我们身处其间,几乎不知道该怎样生活。有的人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甚至不惜损人利己或损人而不利己,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行。也有人一辈子活不出自己,处处受制于人,还不断地走着背字,常常是徒增伤悲。作为普通人,我们很难做到大道藏身,但如果能认真学习与修养,至少可以做到与“道”为邻吧?
面带喜容
如果走在大街上,坐在地铁里,或从电视、电影、手机视频里,你会惊奇地发现:许多人并不快乐,也不友善,这从他们或她们呆板紧张的脸上、警惕甚至恶狠狠的眼神中可见端倪。当一个人面含愁容、心怀恶意、眼中有恨,不只是他或她本人不快乐,别人也会感到巨大压力,这样的人生能从哪里获得幸福感?不要说没有福气,就是有也会被绕道走的。
人们常说,这个人有福。福自何来,一是面善,二是有喜容,三是放松,四是自信,五是友爱,六是包容。其中,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喜容,不论人长得美丑,一笑百媚生,一喜万事吉。这可以从那些长寿老人的脸上得到验证,在经过了世间风雨,有了对人生的悲喜交集,一个老人就会非常开通,达到豁然开朗、宠辱皆忘的境界,于是他的笑与乐是发自内心的,能在平淡自然中保持其经久的风度。特别是那些中国古代智者,有士子风范的文人,在从容不迫中有胡须飘动,自带一种温婉的风致。近现代以来的于右任、齐白石、张大千、丰子恺也是如此,他们的福运如祥云一样在周身特别是脸上飘扬,喜悦尤其是内在的喜悦里透出的是自足与安然。
女性世界本应是喜容云集,但今天却不容易看到,即使有也多是假的。这不说那些整容者,她们已无从知道“喜”从何来。就是那些看上去朴素、自然、大方的女性,有时你善意地看她们一眼,会换来极有敌意的回应,而且是其变脸的速度极快,那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厌恶的目光,仿佛看一眼就是侵犯似的。在关于“看”的问题上,确实存在不良与恶意的眼神,但也不排除善意对美的欣赏,就好像春来了,万物舒放,五颜六色的花向人展示美丽,难道人们就不能欣赏、不允许看一眼?何况,喜爱文学和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的,观察、发现、理解、研讨已成为一种习惯,更何况哪个爱美的女性不喜欢打扮,不愿得到欣羡的目光?
现在,更多的喜悦常在孩子脸上绽放,如果我们留心,遇到孩子,驻目骋怀,孩子是不会愠怒的,也常会报以喜欢与笑意,特别是眼睛如山泉般的明净。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童心”吧。一次,坐公交车,遇到前座有个孩子,他在母亲怀里回头看我,在他惊异的眼神中会遇到我善意的回应,于是,孩子就会不停地回首,逐渐放意与我的目光交流。此时,孩子的眼睛如秋天的湖水,明澈、清亮、广阔,我的心境也就自然开阔起来。到一定程度,我会与孩子以“心”相交,不时将脸变换形状,也可能会皱得难看,但孩子的注意力显然被吸引了,他在惊喜中还有不断用目光探寻的意思,却毫无不适不快之感,更没有恐惧与厌恶,这是我与孩子之间悄然进行的具有喜容的表演。
喜容,是来自内心的善良与微笑,它既可以治愈心中的不快、阴影、恶感,也可以让整个社会都有灿烂的花开。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我们的生活条件虽然不是太好,但并不缺少喜容,特别是很多女性脸上绽放的纯真的笑容。今天,要找回这种喜容,首先应该从母亲开始,然后是女性,再扩展到男性。而所有这些喜容的来源与根据,则是孩子,是还没有被世俗污染的一颗童心。
当一个人有了笑容,有了发自内心的微笑,有一双能欣赏别人的眼睛。那么,也就一定会有善根存心,还会被祥云萦绕。
心存善念
(节选)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