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亲戚/厉彦林

(2024-02-26 15:30:34)

人世间,唯有亲情暖心与永恒。

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婚姻血缘,构成亲情这棵大树的根脉和主干、枝条与繁叶。走亲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也是中国人联络情感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在我老家沂蒙山区吃完过年饺子,从农历大年初一到十五除了拜年就是走亲戚,正月里除了香气扑鼻的年味儿,就是浓烈醉人的亲情味儿。在乡村道路上,我们经常遇到挎提篮、挑扁担、车推驴驮,成群结队走亲戚的,说着、笑着、走着,渐行渐远……时代变迁和交往方式的变化,再加上这几年疫情干扰,大家亲戚走得少了。亲戚们聚在一起吃、喝、唱,笑、闹、乐,仍是人生一大夙愿和幸事。

 

悲喜与共

 

病毒来袭的几年,春节人们难以自由地转来转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逐步被视频、语音和电话问询、祝福所代替,拜年还忘不了询问身体状况和相互提醒科学防疫。2023年春节前,形势好转,民众出行大了胆。我和妻子刚在儿子家吃完年夜饭,正月初三,我妻子的哥哥、嫂子和妹妹专程驱车从老家来济南走亲戚;正月初七,第一波亲戚刚走,我大妹妹、小妹妹相约组团从日照、临沂乘同一趟高铁来济南走亲戚。这是双方父母离世后,双方家庭从没有过的持续年聚。我和妻子特别高兴,精心设计和接待,把家里好吃、好喝的东西全倒腾出来。儿子、儿媳妇和全家人牵念、喜欢热闹的小孙女热情陪伴,更增添了笑声和色彩。经历了长时间的防疫隔离,见证和享受了久违的重逢与团聚。酒足饭饱之后,一家人坐下来仔细品茶、深情叙旧、拍照留念,回忆逝去的美好时光,畅想美好明天,何等畅快惬意,兴奋不已,回归了生活的真切现实感和仪式感。

三年疫情,山河犹在。亲情依旧,人生大幸。

走亲戚,目的是铭记亲情、联络感情,最重要的形式是“走”,靠双脚实实在在地走到亲戚家,“走”起来才“亲”,“亲”了才休戚与共和长久。

记得我最早一次去姥姥家走亲戚,是我娘背着我去的,比我大九岁的二姑也跟着,手里挎着装年礼的花包袱。虽是大年初二,路上却没人。我们走的是乡间小道,“嗖嗖”的寒风吹在身上和脸上,呼出的热气就是一团白雾,我不由自主地紧缩着脖子。路两边的山沟全是积雪,多数地方结了冰,走上去“咯吱咯吱”响。远处是山峦、庄稼地、插着篱笆的菜园子,还看见飞鸟和野鸡因我们的脚步声,惊慌失措地逃进光秃秃的树林子。进入姥姥居住的后山北头村,我娘与一个戴着黑皮帽子的熟人打过招呼,不久我就在村东南的一处农宅前停下,先有一只黄狗叫着跑出来。推开贴着红对联的柴门,我姥爷、姥姥和舅舅都在家。娘边寒暄,边跺了跺脚上的雪,姥爷说“快过来,先烤烤火”。然后放下手中的旱烟袋,笑着抱起我,问我叫什么名字;我娘打开花包袱,拿出几个荞麦高粱面馒头,还有两包用纸绳捆着、正当中是大红纸片的油炸点心。包袱底下漏出了点心渣,我姥姥顺手填进嘴里,甜甜地笑了笑。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和生命闭环的始与终,是亲情融合的节点和人生惊喜与悲痛的交替,不可逆转。沂蒙山区有“红事叫,白事到”的习俗。谁家有红白喜事,几辈的亲戚包括一些远房亲戚都得跑来,或被请来。特别遇到白事,更是谁也离不开谁,亲戚、朋友、乡邻闻讯会及时赶过来拿主意、跑前跑后地忙碌,即使没钱也得帮个人场,更重的是一份浓浓的人情、乡情、亲情和邻里情。参加红白喜事,一般都要缴喜钱或悼丧钱,因地域、习俗、穷富、远近、亲疏、厚薄和延续的老账不同,数目自然有差异,主人家会留下账目清单,当然数目是不对外公开的。原来家家日子穷,手头没多少钱,其实就是个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心意,“人家帮我,我帮人家”,也算公平合理。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结婚时,父母诚心诚意地邀请亲戚,主要的亲戚都是派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登门报喜,然后用橡胶轮的独轮车推来,或骑大金鹿自行车驮来的,名副其实地“搬亲戚”。

在我们沂蒙山区老家结婚,男方叫“娶媳妇”,女方叫“出嫁”,儿子结婚是家庭最大的事,砸锅卖铁也得备上好酒好菜,热情招待亲戚朋友。父母为我结婚精心准备,早就筹备盖好了石头瓦房。为办好这酒席也准备了一年多时间,自家种了蒸馒头的良种小麦、炸巧果的红高粱和黄米,养了一头肥猪、两只羊还有一群鸡,其他食材都随时在集市上买个新鲜。我记得早早搬来的亲戚,有我姥姥、我大姑嬷嬷、二姑嬷嬷、我四爷爷家的四奶奶和我妗子、大姑、二姑等,都是女亲戚。多年不见的老亲戚,因喜事相聚格外高兴,有说不完的话。晚饭后,直聊到夜深人静,搬来的亲戚们再分散到近门几家住着,第二天清晨再回来。当时在院子东墙角专门用砖垒砌了一排临时性串联式的灶台,还请来了远近闻名的厨师。亲戚们平常的吃食也都是略好于平时的家常饭菜。桌椅板凳、碗筷、水壶、茶具、酒具大都是从邻居家临时借用的。结婚典礼最隆重,贴大红对联,放喜鞭,抛喜糖和喜烟,讲究热闹喜庆。我们这一带结婚强调“早”,叫“早发”,新娘子在娘家吃过最后一顿早饭,午饭赶到婆家吃。我妻子嫁过来的那天,不到十二点就开席了,我父亲张罗着接待送亲的“亲家”,这是最高规格的接待,既隆重又大方,菜肴和烟酒都是最好的,亲家双方首次见面相识,免不了谦让客气,还得热情得体。第二天午宴是结婚的重头戏,各路亲戚“坐大席”。男亲戚们这天带上喜钱,登门喝喜酒,搬来的女亲戚们单独成桌。这顿酒席要把大鱼大肉、好吃好喝的一样一样全端上来,让这些亲戚们永远记住这顿喜宴吃到了那些平时吃不到的美味佳肴。这也算是一种淳朴民风,因为酒席散了以后,很长时间大家会回忆、讨论、比较和评论,因而主人勒紧裤腰带也得要足了“面子”。每张喜宴桌上都请本家的长辈来当主陪,充分体现对亲戚的尊重和礼仪。客人到齐了,主陪招呼着喝第一杯酒,然后引导大家伸筷子夹菜,“叨菜”,“叨菜”,“甭客气,别放筷,再叨起来”。随着主陪的劝导,大家又把筷子伸向另一个菜盘子。谈笑间,满桌酒菜被风卷残云。

 

文明基因

 

走亲戚、喝喜酒、坐大席,可能成为这一年甚至一生最解馋、最奢华、最热闹的一顿宴席,也是乡下厨艺的大比拼、大展示。记得我上初中、高中时,还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挺紧巴。走亲戚也都是得管饭、吃饭。亲戚朋友家有结婚的喜事,喝这顿喜酒是过嘴瘾的好机会。坐酒席讲究礼节和规矩:坐座位不能乱,只能说吉利话,主人和长辈没有动筷子不能先吃,够不到菜时不得站起来去夹菜,吃的时候不能狼吞虎咽,更不吧唧嘴巴出声音,年轻人得有礼貌、有眼力见儿、勤快。我替我父亲去亲戚家喝了不少喜酒,后来我才想明白爹娘的良苦用心,分明是让我去吃顿好饭、解解馋。当时我曾在心里埋怨父母耽误我的读书时间,现在想起来真的感到羞愧,脸上火辣辣的。

亲戚有远有近,感情有亲有疏,关系有好有差,还有投缘不投缘,相互间的前因后果、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很难说清楚。有时遇上黏糊的亲戚还得宽容理解。记得二十年前,我姑嬷嬷家的七表叔春节后路过济南,来我家走亲戚,认家门。我也是到济南工作十多年,第一次有老家亲戚上门,不敢怠慢冷落。表叔找到我家时,已接近吃午饭的点,他执意要走,我和妻子硬把他劝留下吃午饭。我妻子准备了几个下酒菜,猪头肉、肉皮黄豆冻、炸虾片、肉丝炒芹菜等。我们爷俩推杯换盏,越喝越兴奋,直喝到面红耳赤,一瓶高度陈酿见瓶底了。喝到下午四点多,表叔和我都喝大了,他忘了还得走的事!等醉眼蒙眬地离开时,我担心出现意外,坚持把表叔送到宿舍院的大门口。这时我发现表叔走路已东倒西歪、走不直溜了,就想看着他走远,我再回家,心里也能踏实。谁知我表叔刚走出不多远,回头看见我还站在原地,他又折回头往回送我,爷俩来回送了好几趟。他拖着腔、时断时续地嘱咐我:“大侄子呀,外面太冷了,回去吧,我走了!”这话我已经听了多遍。“叔,以后常来,你路上小心哦!”这话我也重复了多遍。

走亲戚,其实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一种自我应急和救助,“养儿防老”“多子多福”“遇上难的时候,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真诚、纯朴、善良的人性,温厚、慈祥、宽容的笑容,纯洁共情的人际关系、怡然恬淡的生活方式和温暖人心的情感,都是漫长艰辛岁月的必需品和营养液。我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我这个年龄段,有幸见证了我们这一代、父母这代人、爷爷奶奶辈的人,那种亲戚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为帮衬渡难关的情景,那是一幅悠久复杂、常有辈分交叉错乱的亲戚聚首图像。到了独生儿女这一辈,孩子们没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直系亲戚少,对走亲戚不太感兴趣,他们的孩子也只知道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不知道伯伯、叔、姑、舅、姨等这些称谓,也没了姑表、舅表、姨表兄弟姐妹,缺少了与亲戚难舍难分、与亲人千里团聚的记忆与焦虑,以及坐在一起聊天、交谈、吃饭的热闹与开心。当然,国家已经放开生育政策了,这种状况定会被改观,许多亲戚的名称也会慢慢复活。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家庭观、亲情观是有差异的。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亲情相对淡薄一些。中国人过于依赖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或宗族,孩子永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孩子不管多大,即使过了80岁,在父母面前还是个孩子。记得那年深秋时节我回县城岳父家。黄昏时刻,80岁的岳父和他的老友钓鱼未归,近百岁的爷爷自带马扎、坐在宿舍院的大门口,不停地巡视对面马路上的行人,在等我岳父回家吃晚饭。我担心天气凉伤身体,赶忙劝说:“爷爷,天都黑了,咱回家吧?”“钓鱼的没回来,我再等等。”百岁老人在等儿子,心里有牵挂和眷恋,有担心和期待,更有父子一生的情缘。这场景如此温情和弥足珍贵,这简单的话语如此温暖人心,这一幕让我铭记在心。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亲情在心目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兄弟姐妹“打断骨头连着筋”,“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都是强调亲情的力量。当然,亲戚多了,容易生烦;亲戚太少了,也会寂寞;等上了年纪,又显得生活孤单,反而觉得亲人血缘真亲真好、亲切亲热。因而苏东坡写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晋人李密在写给司马炎的《陈情表》中感叹:“既无叔伯,终鲜兄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现实生活中,官员职务高了,亲戚也会争相来扰,请求解忧,令你五味杂陈。譬如有的感叹自己读书时亲戚“人情薄如纸”,有的说自己当官后“亲戚越来越多”,有的干脆把亲戚“骂出门”。老话说“人穷不串亲戚门,没钱不回娘家门”,反映的是穷人的无奈,但句句在理。因而“好亲戚不如穷菜园”。如果你没本事没实力生存,没有共同语言、志趣与喜好,亲戚都可能爱理不理的。还是要摆脱消极、依赖、悲观心态,开动脑筋、放开手脚拼搏奋斗,为自己争口气,让亲戚瞧得起。

中国人的情感细腻且丰富,心中埋着“根”和“脉”的情结,喜欢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相互依存、共同生活,“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更是让人羡慕不已。西方教育方式与我们不同,家长不是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附属品来对待,孩子过了18岁就要自食其力,不当“啃老族”,与父母也就联系少了。老人更不是义无反顾、全身心地忙于给晚辈带孩子、当保姆。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的亲情关系和人脉复杂程度难以想象和理解。相比之下,中国人不仅家庭“人情味”浓,社会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倡导“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价值观,感情、亲情、真情的长线把中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这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强的一个文化溯源吧。

 

血缘图谱

(节选)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4年第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