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亲戚/厉彦林

(2024-02-23 09:46:20)

人世间,唯有亲情暖心与永恒。

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婚姻血缘,构成亲情这棵大树的根脉和主干、枝条与繁叶。走亲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也是中国人联络情感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在我老家沂蒙山区吃完过年饺子,从农历大年初一到十五除了拜年就是走亲戚,正月里除了香气扑鼻的年味儿,就是浓烈醉人的亲情味儿。在乡村道路上,我们经常遇到挎提篮、挑扁担、车推驴驮,成群结队走亲戚的,说着、笑着、走着,渐行渐远……时代变迁和交往方式的变化,再加上这几年疫情干扰,大家亲戚走得少了。亲戚们聚在一起吃、喝、唱,笑、闹、乐,仍是人生一大夙愿和幸事。

 

悲喜与共

 

病毒来袭的几年,春节人们难以自由地转来转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逐步被视频、语音和电话问询、祝福所代替,拜年还忘不了询问身体状况和相互提醒科学防疫。2023年春节前,形势好转,民众出行大了胆。我和妻子刚在儿子家吃完年夜饭,正月初三,我妻子的哥哥、嫂子和妹妹专程驱车从老家来济南走亲戚;正月初七,第一波亲戚刚走,我大妹妹、小妹妹相约组团从日照、临沂乘同一趟高铁来济南走亲戚。这是双方父母离世后,双方家庭从没有过的持续年聚。我和妻子特别高兴,精心设计和接待,把家里好吃、好喝的东西全倒腾出来。儿子、儿媳妇和全家人牵念、喜欢热闹的小孙女热情陪伴,更增添了笑声和色彩。经历了长时间的防疫隔离,见证和享受了久违的重逢与团聚。酒足饭饱之后,一家人坐下来仔细品茶、深情叙旧、拍照留念,回忆逝去的美好时光,畅想美好明天,何等畅快惬意,兴奋不已,回归了生活的真切现实感和仪式感。

三年疫情,山河犹在。亲情依旧,人生大幸。

走亲戚,目的是铭记亲情、联络感情,最重要的形式是“走”,靠双脚实实在在地走到亲戚家,“走”起来才“亲”,“亲”了才休戚与共和长久。

记得我最早一次去姥姥家走亲戚,是我娘背着我去的,比我大九岁的二姑也跟着,手里挎着装年礼的花包袱。虽是大年初二,路上却没人。我们走的是乡间小道,“嗖嗖”的寒风吹在身上和脸上,呼出的热气就是一团白雾,我不由自主地紧缩着脖子。路两边的山沟全是积雪,多数地方结了冰,走上去“咯吱咯吱”响。远处是山峦、庄稼地、插着篱笆的菜园子,还看见飞鸟和野鸡因我们的脚步声,惊慌失措地逃进光秃秃的树林子。进入姥姥居住的后山北头村,我娘与一个戴着黑皮帽子的熟人打过招呼,不久我就在村东南的一处农宅前停下,先有一只黄狗叫着跑出来。推开贴着红对联的柴门,我姥爷、姥姥和舅舅都在家。娘边寒暄,边跺了跺脚上的雪,姥爷说“快过来,先烤烤火”。然后放下手中的旱烟袋,笑着抱起我,问我叫什么名字;我娘打开花包袱,拿出几个荞麦高粱面馒头,还有两包用纸绳捆着、正当中是大红纸片的油炸点心。包袱底下漏出了点心渣,我姥姥顺手填进嘴里,甜甜地笑了笑。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和生命闭环的始与终,是亲情融合的节点和人生惊喜与悲痛的交替,不可逆转。沂蒙山区有“红事叫,白事到”的习俗。谁家有红白喜事,几辈的亲戚包括一些远房亲戚都得跑来,或被请来。特别遇到白事,更是谁也离不开谁,亲戚、朋友、乡邻闻讯会及时赶过来拿主意、跑前跑后地忙碌,即使没钱也得帮个人场,更重的是一份浓浓的人情、乡情、亲情和邻里情。参加红白喜事,一般都要缴喜钱或悼丧钱,因地域、习俗、穷富、远近、亲疏、厚薄和延续的老账不同,数目自然有差异,主人家会留下账目清单,当然数目是不对外公开的。原来家家日子穷,手头没多少钱,其实就是个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心意,“人家帮我,我帮人家”,也算公平合理。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结婚时,父母诚心诚意地邀请亲戚,主要的亲戚都是派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登门报喜,然后用橡胶轮的独轮车推来,或骑大金鹿自行车驮来的,名副其实地“搬亲戚”。

在我们沂蒙山区老家结婚,男方叫“娶媳妇”,女方叫“出嫁”,儿子结婚是家庭最大的事,砸锅卖铁也得备上好酒好菜,热情招待亲戚朋友。父母为我结婚精心准备,早就筹备盖好了石头瓦房。为办好这酒席也准备了一年多时间,自家种了蒸馒头的良种小麦、炸巧果的红高粱和黄米,养了一头肥猪、两只羊还有一群鸡,其他食材都随时在集市上买个新鲜。我记得早早搬来的亲戚,有我姥姥、我大姑嬷嬷、二姑嬷嬷、我四爷爷家的四奶奶和我妗子、大姑、二姑等,都是女亲戚。多年不见的老亲戚,因喜事相聚格外高兴,有说不完的话。晚饭后,直聊到夜深人静,搬来的亲戚们再分散到近门几家住着,第二天清晨再回来。当时在院子东墙角专门用砖垒砌了一排临时性串联式的灶台,还请来了远近闻名的厨师。亲戚们平常的吃食也都是略好于平时的家常饭菜。桌椅板凳、碗筷、水壶、茶具、酒具大都是从邻居家临时借用的。结婚典礼最隆重,贴大红对联,放喜鞭,抛喜糖和喜烟,讲究热闹喜庆。我们这一带结婚强调“早”,叫“早发”,新娘子在娘家吃过最后一顿早饭,午饭赶到婆家吃。我妻子嫁过来的那天,不到十二点就开席了,我父亲张罗着接待送亲的“亲家”,这是最高规格的接待,既隆重又大方,菜肴和烟酒都是最好的,亲家双方首次见面相识,免不了谦让客气,还得热情得体。第二天午宴是结婚的重头戏,各路亲戚“坐大席”。男亲戚们这天带上喜钱,登门喝喜酒,搬来的女亲戚们单独成桌。这顿酒席要把大鱼大肉、好吃好喝的一样一样全端上来,让这些亲戚们永远记住这顿喜宴吃到了那些平时吃不到的美味佳肴。这也算是一种淳朴民风,因为酒席散了以后,很长时间大家会回忆、讨论、比较和评论,因而主人勒紧裤腰带也得要足了“面子”。每张喜宴桌上都请本家的长辈来当主陪,充分体现对亲戚的尊重和礼仪。客人到齐了,主陪招呼着喝第一杯酒,然后引导大家伸筷子夹菜,“叨菜”,“叨菜”,“甭客气,别放筷,再叨起来”。随着主陪的劝导,大家又把筷子伸向另一个菜盘子。谈笑间,满桌酒菜被风卷残云。

 

文明基因

(节选)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4年第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