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一个古渡口的怅望/范诚

(2023-09-07 13:25:40)

这次回到故乡,我又来到白公渡口。

这是我最为熟悉的渡口。从童年记事起,跟父母进城,到18岁考上大学离开故乡,我每年都多次经过这个渡口。尤其是进城读高中,学校就在渡口的对面,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与渡口更加亲近了。

渡口有一个古老的名字——白公仙渡,她是旧时新宁十二古景之一。

 

她本名白公渡。其名字的来历,已经2500多年。

话说春秋末年,一个叫白善的楚大夫在邵阳建立城池,史称“白公城”,这是邵阳建城的最早记录。故乡新宁历来属邵阳管辖,白公经常到所属各地巡视。传说中,当他来到这个渡口时,遇到夫夷江大雨滂沱,白浪滔天。只得在渡口停留,祈求上苍,并带领百姓抗洪救灾。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便把渡口称为白公渡。

白公仙渡是后代文人墨客所取的,一个“仙”,使这个渡口既沾“仙”气,也接地气,变得神秘而美丽。

夫夷江像一条长龙,发源于广西资源县的猫儿山北,游走于越城岭的崇山峻岭中。过新宁县城时,龙头一扭,转了一个逆S形大弯,勾成一个八卦形图案。县城位于S的内湾,白公渡位于她是外侧。

从方位来看,渡口位于县城的东岸,与老城的东门沙洲遥遥相对。中间隔着的夫夷江,到此已成一条大河,滔滔流淌。到邵阳后,与另几条支流汇合,始称资江,浩浩汤汤,流入洞庭湖。

 

我出生于金石镇对河的一个寂静的小山村里。从小便跟随大人进城,白公渡是必经之地,因而与渡口结缘。多少年后,情缘难断。

那时候白公渡还没有桥,也很难想象以后会架桥。

一条乡村小路蜿蜒着通到一个叫台上的村落,穿过悠长悠长的小巷,两边是达官贵人家高高的围墙。一直下到一个河码头上,这就是白公渡口了。

整个码头用本地产的麻石砌成,下面是一级级台阶,一直延伸到河边,没入水中。在河水常年的冲击下,那水中的石头有点乱了,变形了,横七竖八的。水里打下一些木桩,木桩上满是青苔,像铁钉长满锈迹一样,将它们牢牢地固定着。

台阶的上面是一块平地,上面也用麻石铺平,利于人们临时站立,等船或歇息。再上面是一座庙,叫白公寺,里面摆放着白公的神像,供往来人们祭祀。常年有人烧香化纸,因而神灯长明,烟雾缭绕。

寺庙旁边有白公亭,里面经常坐着抽长杆烟的老人,背孩子的妇女,玩耍的孩童,以及那些挑东西累了,歇肩的男人。

河里有几只渡船,在来回穿梭着,运载客人。

这河里的渡船操作是用竹篙撑船,这种竹篙我们称为篙杆。从山里砍下手杆粗的楠竹,要那种杆子长,比较匀称的,将竹节削平,以免梗手。一般将下面削尖,以便在河底的沙石中能咬住。有些篙杆下面还装上一个铁头,用铁箍箍着,称为铁嘴篙杆。因天天与河底的砂石摩擦,那铁嘴磨得锃亮,偶尔露出水面,闪着寒光。

渡船来了,先下后上,人们按秩序登船。胆子大的,靠在船舷上坐下。一般人站在船中央。胆小者则蹲在船中间,还要靠着熟人扶着。

人一满,就有人自告奋勇来撑船,船后有人摇橹掌舵。撑船者,一般都是河边人,或者经常过渡的人,他们有一定的技巧,会撑船。要是那不会撑的,不仅撑着船会在河中心打转,还会不小心掉下篙杆,甚至人也会掉进河里,俗称掉“麻拐”,在故乡,“麻拐”是蛤蟆的意思。

河的对岸便是东门码头,那里离古城的东门较近,地势比较平坦。码头宽大,靠水面也铺着麻石条,便于渡船靠岸。码头的下方,是一个洗涤用的码头,有许多人在水边洗衣服,一幅繁忙的浣纱图景。

(节选)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3年第7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