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灵的相会——茨维塔耶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书信往来/刘文飞

(2022-12-05 16:27:20)

 

茨维塔耶娃和帕斯捷尔纳克是俄国白银时代的两位大诗人,他俩与阿赫马托娃、曼德尔施塔姆合称白银时代“四大诗人”。也有人将勃洛克和马雅可夫斯基加入,称为“六大诗人”;还有人把古米廖夫和叶赛宁也算进来,称为“八大诗人”。

这些大诗人就整体而言构成俄国诗歌,乃至世界诗歌苍穹中的一个璀璨星座,但这一诗群自身也构成复杂:在诗歌地理学意义上,他们大致分属彼得堡和莫斯科两地,勃洛克、古米廖夫、阿赫马托娃和曼德尔施塔姆是彼得堡诗歌传统的化身,而马雅可夫斯基、茨维塔耶娃、帕斯捷尔纳克和叶赛宁则是新兴的莫斯科诗歌的代表;就诗歌创作方法而言,勃洛克是象征派,曼德尔施塔姆、古米廖夫和阿赫马托娃是阿克梅派,马雅可夫斯基是未来派,叶赛宁是新农民诗派,而帕斯捷尔纳克和茨维塔耶娃则与任何派别均保持距离。这些诗人间的关系也远近不等,错综复杂:茨维塔耶娃对勃洛克始终抱有温暖的敬意甚或崇拜,像妹妹面对兄长,或女儿面对父亲;古米廖夫和阿赫马托娃曾是夫妻,马雅可夫斯基和帕斯捷尔纳克曾是好友;曼德尔施塔姆和茨维塔耶娃有过温情的“莫斯科漫步”,帕斯捷尔纳克和叶赛宁发生过当面冲突。而在这些诗人中间,茨维塔耶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交往可能最为独特,因为他俩的交往是在白银时代的诗歌光芒渐渐消隐之后才开始的,因为他俩的交往是以通信的方式进行的,他俩在书信中相互走进,倾诉衷肠,实现了心灵的相会。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18921941)生于莫斯科,她的父亲伊万·茨维塔耶夫是莫斯科大学艺术学教授,是莫斯科美术博物馆(今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的创建人;她的母亲玛丽娅·梅因曾随著名钢琴家鲁宾施坦学习钢琴演奏。茨维塔耶娃后来在自传中写道:“我对诗的激情源自母亲,对工作的激情源自父亲,对自然的激情则源自父母双方。”

1910年,刚满18岁的茨维塔耶娃就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诗集《黄昏纪念册》,诗集得到勃留索夫、古米廖夫、沃罗申等当时著名诗人的肯定,茨维塔耶娃从此走上诗坛。1911年,茨维塔耶娃应沃罗申之邀前往后者位于克里米亚科克捷别里的“诗人之家”别墅,在那里与谢尔盖·埃夫隆相识并相恋,19121月,两人在莫斯科结婚。同年,茨维塔耶娃出版第二部诗集《神灯集》。抒情女主人公的不羁个性及其真诚诉说,躁动感受及其复杂呈现,构成了茨维塔耶娃早期诗作的主题和基调。

1916年是茨维塔耶娃诗歌创作中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此年编成、但直到1921年方才出版的诗集《里程碑》,就是标志着她的诗歌创作成熟的一座“里程碑”。从诗歌主题上看,一方面,诗人的极端情绪有所冷静,转向固执的自我中心主义,这一时期的抒情诗成了她“灵魂的日记”;另一方面,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开始发生剧烈动荡,一战、革命、内战等社会事件相继爆发,与近乎坐以待毙的家庭生活一同,都在日复一日地强化诗人紧张的内心感受。

1922年夏,获悉曾身为白军的丈夫流亡国外,在布拉格上大学,茨维塔耶娃带着大女儿阿丽娅(她的小女儿伊琳娜饿死在保育院)经柏林前往布拉格。逗留柏林期间,茨维塔耶娃出版两部诗集,即《致勃洛克》和《离别集》。在柏林的两个多月时间里,茨维塔耶娃写了20多首诗,这些诗作后多收入诗集《手艺集》,它们体现了茨维塔耶娃诗风的又一次“微调”,即转向隐秘的内心感受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更为隐晦的诗歌形象和诗歌语言,茨维塔耶娃自己所说的“我了解了手艺”这句话,自身也具有某种隐喻成分。19228月,茨维塔耶娃来到捷克,在布拉格及其郊外生活了三年多。茨维塔耶娃捷克时期的生活是颠沛流离、捉襟见肘的,但她在不断搬家和操持家务的同时,在恋爱和生子之余,却一刻也不曾停止写诗,三年三个月时间里共写下139首长短诗作,平均每周一首,显示出旺盛的文学创造力。在布拉格,茨维塔耶娃与她丈夫在查理大学的同学罗德泽维奇热烈相恋,留下许多诗歌杰作,其中最著名的要数1924年写作的两部长诗《山之诗》和《终结之诗》。1923年,她还出版两部抒情诗集,即《普叙赫》和前面提到的《手艺集》。流亡捷克时期,外在生活的沉重压力和内心生活的极度紧张构成呼应,被迫的孤独处境和主动的深刻内省相互促进,使得茨维塔耶娃诗歌中“生活和存在”的主题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和深化。

192510月,仍旧是出于物质生活方面的考虑,茨维塔耶娃全家迁居巴黎,但在法国,他们仍旧生活在贫困之中。由于茨维塔耶娃的桀骜个性,由于她丈夫与苏联情报机构的合作,也由于她对马雅可夫斯基等苏联诗人的公开推崇,她与俄国侨民界的关系相当紧张,几乎丧失发表作品的机会。这一时期,茨维塔耶娃将大部精力投入散文创作,写下许多回忆录和评论性质的文字,在流亡法国的近14年时间里,她只写了不到一百首诗作,她曾在给捷克友人捷斯科娃的信中感慨:“流亡生活将我变成了一位散文作家。”但是,1928年面世的《俄罗斯之后》作为茨维塔耶娃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诗集,作为她流亡时期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其中也收有她“法国时期”的最初诗作。除抒情诗外,茨维塔耶娃在流亡期间还写作了大量长诗,除前面提到的《山之诗》和《终结之诗》外,还有《美少年》(1922)、《捕鼠者》(1925)、《自大海》(1926)、《房间的尝试》(1926)、《阶梯之诗》(1926)、《新年书信》(1927)、《空气之诗》(1927)等。在茨维塔耶娃流亡法国时期的诗歌中,怀旧的主题越来越突出,悲剧的情绪越来越浓烈,但怀旧中也不时闪现出片刻的欢乐,悲剧中往往也体现着宁静和超然。19389月,纳粹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茨维塔耶娃写下激越昂扬的组诗《致捷克》,这组诗构成了她诗歌创作的“天鹅之歌”。

1937年,茨维塔耶娃的丈夫埃夫隆因卷入一场由苏联情报机构组织的暗杀行动而秘密逃回苏联,他们的女儿稍早前也已返回莫斯科。两年之后,生活拮据、又置身非议和敌意的茨维塔耶娃被迫带着儿子格奥尔基(小名穆尔)返回祖国,可迎接茨维塔耶娃的却是更加严酷的厄运:女儿和丈夫相继被苏联内务部逮捕,女儿坐牢15年,丈夫最终被枪毙。1941831日,因为战争从莫斯科疏散至鞑靼斯坦小城叶拉布加的茨维塔耶娃,在申请担任作家协会食堂洗碗工的申请被拒绝之后,在与儿子发生一场争吵之后,在租住的木屋中自缢,在这之前她曾说:“我始终在用目光搜寻悬空的挂钩”。

 

……更多内容:《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2年第10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