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中药(散文)/王常婷
(2020-11-12 09:44:15)当乳香遇上了丝绸,当飞鸿踏着雪泥,当刀锋遭遇龟骨,当壮士邂逅猛药,当本草遇上了有缘人……相遇,让天地神人、花鸟虫鱼演绎了不一样的传奇。
1.香遇
我要往没药山和乳香冈那边行,
直到天起凉风日影飞逝才回来。
——《所罗门之歌》
传说中,公元前的使者向耶稣献上了三份礼物:乳香、没药与黄金。这是乳香在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出场。这是神话传说,是宗教,似乎也有依稀的历史,这抹奇香便在史册里弥漫开了。
1922年,埃及法老王图坦卡门的陵墓被发现,震惊世界,考古学家在无数的宝藏中,发现了一个密封的陶罐,里面装着超过3000多年却依然散发着香气的软膏,经过分析,发现主要成分就是乳香。古埃及人认为:乳香是最接近神的气味,是引渡灵魂的指引。所以他们非常喜欢乳香,在日常保养、医疗、祭祀和木乃伊的制作上,经常把它与没药、松香等一起使用。可以说没有乳香的话,金字塔内就会少了许多神秘与神圣,古埃及文明也会黯然失色。
乳香的神圣地位,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希腊和罗马帝国文明。它的香气横跨了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佛教最钟情的是檀香,同时也有使用乳香的习惯)。
也正是埃及皇室及欧亚各大古国、特别是神职人员对乳香的热爱,使得在3000多年前的阿拉伯半岛,一条乳香之路悄然形成了。从南部的产地阿曼,经过也门,沿着阿拉伯半岛西侧北上,直到埃及。后来又延伸到圣地耶路撒冷,再分送到罗马帝国、波斯,以及东方的印度乃至中国。这条道路全长3000多公里,全是浩瀚无际的沙漠,但在过去几千年里,它是阿拉伯链接世界的窗口。所以这条路上的乳香也被称为“沙漠的珍珠”——因为乳香生长、运输于沙漠中;“上帝的眼泪”——流出的树脂形如眼泪;“白色黄金”——当时乳香的价值的确等同于黄金,是统治者权力与财富的象征。
3000年前的陆上乳香之路,见证了乳香成为古埃及和古希腊药物和香料的历史。沿着乳香之路往北往东,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与乳香在沿途的城市、村庄、驿站,甚至是临时栖息的帐篷里,神奇地邂逅了。也许就在此地交换了,各自带着异域的宝物返回;或者就此擦肩而过,一路驼铃,前方有更好的买家和约定好的卖家,或许——还有望穿秋水的女人……
相较于陆路,海上乳香之路的兴盛,真正让乳香在中国从殿堂之上走入民间,并且成为一种风尚。
据考古发现,最晚在西汉时,乳香已传入中国。1983年在广州发掘的西汉南越王墓里就发现了乳香实物。只是当时的乳香多用作香料,至唐代后才被看作是中药上品。随着乳香认知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提升,宋代海上乳香之路极为兴盛。航运的货运量和速度决非陆路的人拉驼运可比。1973年泉州出土了一艘34米长的宋船,这艘船可装载200吨的货物,相当于丝路上700头骆驼的承载量。海船借助季风,即使是去东非,160天也就够了。人们从船舱中发掘出二千多公斤香料及贵重药材,还有许多唐宋铜铁钱、宋代陶瓷器、木牌木签等,甚至还有船上水手娱乐用的象棋子。人们推断,这艘商船应是载着南洋等地的货物从海上归来,不幸沉在了家门口。
可以想象一下当年海上乳香丝绸之路画面:一千多年前,一边是阿拉伯人满载乳香和其他物品的大船从阿曼佐法尔地区出发,驶进印度洋,途经东南亚,并最终在中国的广州、泉州、杭州等重要沿海城市靠岸,阿拉伯人卖出乳香等物,买走丝绸、陶器等;而同期的中国人则满载着茶叶、丝绸、瓷器,从中国的泉州、广州出发,经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的卡利卡特等地,到达非洲东海岸。而这些地区也都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而兴盛。当来自中国的商船卸下精美的丝绸瓷器,装上了珍贵的沙漠珍珠;当乳香遇上了丝绸;当神的香气装入中国瓷器,在那幽暗的船舱里,穿行在悠长的时光隧道,伴着一路的波涛汹涌,茶香乳香氤氲里,丝绸瓷器,还有神,是否会进行一番超越地域、种族、灵魂与肉体、物质与精神的一次次对话呢?
乳香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到了中国,离神远了,离生活、离心灵更近了。
香料在宋代多被称作香药,这是因为香料在中国古代经常入药使用。宋代官方所编《圣惠方》中以香药命名之方剂即达120方之多,如乳香丸、沉香散、木香散等。其中以乳香最为出名。乳香,是橄榄科乳香属植物树皮渗出的树脂,新鲜树脂的颜色是乳白色;凝固的树脂有的像乳头状,加水可以研磨成白色或黄白色乳状液;而此树脂具有独特的香气;因此,阿拉伯人称之为“al-lubán”,意思是“奶”,在中国就称之为乳香。在中国又称熏陆香、马尾香、多伽罗香等。树脂类精油香气多偏厚重(如没药、安息香),但是乳香的香气却非常清盈雅致,闻之能让人感受到如在宗教庙宇殿堂一般的神圣气息,具有安抚愤怒、惊恐、抑郁等情绪的作用。
宋代,因为航运的发达,香文化便进入了鼎盛时期。在当时祭祀庆典须用香;官府宴会、文武官考试及第须用香;祝寿、结婚、日常生活都须用香。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经常相聚于品香楼宇,玩香、斗香;百姓也常在庭园内的“诗禅堂”试着燃点新制的合香,品评香的气味、香雾的形状和焚烟的久暂。杨万里在他的《甲子初春即事》里描述了他烧香后引来蜂蝶流连的趣事:“老子烧香罢,蜂儿作队来。徘徊绕襟袖,将谓是花开。”此外,晏殊的“别殿香三炷,斜廊酒一杯”,薛抗“焚香坐清昼,此心自如如”,许尚“厅左清闲处,金猊罩宝香”……那一缕缕带着异域风情的奇香已经袅袅婷婷在宋人的生活点点滴滴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如“琴、棋、书、画、诗、酒、茶”等,到了宋朝都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而香始终萦绕其中,从此,香料便走下神坛,自然而然成为人们陶冶情操、颐养性情的必需品。
几千年、几百年过去了,路还在,香气依旧,袅袅香烟中,作为一种通往神圣的媒介,现在就让它带领我们向内,跟自己的内在神性联结,去感受乳香的香气,回溯与生倶来的旷世的孤独与古老智慧,唤醒心灵深处源源不绝的力量,然后告诉自己:你可以面对一切……
2.文字遇
……选读结束,更多内容:《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0年第7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