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说《聊斋》三则(散文)/刘华

(2020-07-03 10:17:08)

《叶生》:书生之魂兮归来

 

  叶生的一生是个悲剧。

  叶生“文章辞赋,冠绝当时”,却总是屡试不第,文章再好,才华再高,可通不过考试,得不到社会主流承认,谋不到一官半职,“冠绝”宇宙也是没用的。况且叶生不是世家子弟,不是以文为娱乐的人,他家贫,有妻有子,极想靠文章辞赋改变自身命运,改变家庭社会地位,为家人谋一份好生活。文章,不仅关乎他的精神世界,更关乎他及家人的物质世界。年年不中,叶生心情郁闷。

  其时,新上任县令丁公知其文采,不但在精神上鼓励他,还拿钱补贴他及家人。叶生重振旗鼓,再入考场,志在必得。命运弄人,放榜时却仍不见叶生之名。叶生“嗒丧而归”,失魂落魄,痴如木偶,比往年下试更加倍狼狈——

  报恩不成,反让知己与自己一同受人可怜与嘲笑。

  双重打击,胜于往年。

  叶生一病不起。

  随后丁公离职归去,欲带叶生北行。因叶生病,丁公行期一再推迟,叶生不愿拖累,请丁公先行,但丁公一直等一直等,直到叶生前来,一同前行。

  叶生在丁家,全心教育丁公之子再昌,将毕生所学,考试经验不留一点儿地传授给这个学生。几年中,再昌在一场一场考试中频频胜出。丁公欣喜之余,更为叶生可惜,以为叶生是有实力的,应该再回乡参加考试。叶生并不愿再考,却最终跟随上任的再昌回到家乡,结果一举中得举人。

  叶生非常开心,由仆人陪同回家探望。

  

  离别夫妻相见应该是怎样激动人心的一幕?况且这次叶生高中,是衣锦还乡。

  情形却出人意料。

  其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二人相见,没有出现执手相看泪眼的感人情形,反倒是叶妻吓得丢下东西惊骇地逃跑。

  叶生凄然,说,几年不见,不至于不认识我了吧?况且我现在发达了。

  妻子远远看他,不敢靠近,说,你早就死了,哪来发达之说?

  此言一出,如雷轰顶。

  妻子告诉叶生,你病死后,因家贫孩子还小,一直不能为你修墓安葬,现在大儿子已立业,为你找好了坟地,会尽快安葬你,你以后就不要来吓唬别人了。

  叶生惆怅、疑惑,入屋果见自己的棺材停在那里——自己果真早已死去了!

  如此一念,叶生顿时扑地化去,只留衣衫如蜕在地。

  妻抱衣大哭……

  

  中国人所说的人之魂魄实是天地之气。魂来自天之阳气,主管人的精神知觉;魄来自地之阴气,主管形骸血肉。人之死也就是魂魄两散,一入天,一入地,各走各道,人也不复存在。

  叶生形骸血肉已死,也就是魄已死,但其人生目标未达到,执着于此,其魂也就不死不散,也自以为不死,便一直追随丁公,直至其妻道破真相,叶生之魂才明白早已失去血肉依附,轰然散去,这才真正“死”去——人的精神知觉如此强大,超过血肉百倍千倍,精神不死,人则不死,俗语流存,自有其理。

  异史氏说,魂忘其死,是为报答知己。我以为,这只是叶生魂忘其死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他不服气。虽口中认命,却坚决不承认失败的命运。他以全力教授再昌,再昌的连连捷报,就是他的捷报,再昌的成功也就是他的成功。丁公劝他再考,他虽说自己命运不济,不打算再考,却还是最终参考,说是顺从丁公的意思,实则是顺从自己的内心——生时不中,死后仍要考。魂不死,也是因为有这么一口气在啊。

  

  应该怎样评价叶生这个人呢?他怀才不遇,郁郁而死固然值得同情;存魂报恩也令人感佩。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过于执着,不知变通,一条路走到黑,却呈现出其内心世界的狭窄,甚至过于自私的性格。

  这样说,是以当世人看古人,不公平。可当下社会,叶生这样的人,也不是没有。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世人或称其精神倔强,不惧失败,但在执着一直无果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停下来反思反思,是方法不对,还是道路本身就是错误的?

  如叶生,屡试不第,能否先停下来休养身心,种田养家,担负起丈夫与父亲的责任,再从长计议?他多年一心钻进八股中,后来又在丁公手下读书,家中经营自然全抛给妻子一人,两个孩子还小,家中实在贫困之极。叶生只想着一朝上榜,万事皆可解决,但一而再,再而三地落榜,他自己徒增焦虑,伤害身体,家人也同样承受着身心的困苦。家中吃喝,儿子教育,叶生一概不问,这是对的做法吗?

  况且长年备考,叶生已被八股控制,心灵、思维也被固化了。若他真正是“文章辞赋冠盖当时”,他或多或少应该有文人内心一直驻扎的老庄精神。这种精神其高标暂不说,一般书生在不断遭受打击时,至少会以此安抚身心,暂时退出固若金汤的社会,安守一隅,理顺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寄情山水也好,放浪形骸也好,以退为进,感性地面对世界,体察真实生活,以此修复被摧残的身心,待来日再战。而叶生,只知进不知退,倔强地将生命、魂魄攀附于社会考核标准之上,鲜活的生命完全被绑缚,岂不是生亦如死?沉重地生,沉重地死,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另有疑虑:如此执着地追求功名,不惜以性命相搏,若一旦功名到手,叶生会不会因为加倍珍爱所得,为保住功名而不顾一切代价?暂且不说叶生会做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之事,以其性情,他在官场中会不会成为谨小慎言、如履薄冰的人,只为保住官位而活?若如此,叶生即使成就功名,也只是多了一平庸官员,于社会无补,甚至有害。

  

  再说丁公对叶生的赏识,
……选读结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