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胡颖欣Chris_Hu
胡颖欣Chris_Hu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4,518
  • 关注人气:2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音响技术的滥用与演唱艺术的衰落

(2013-10-16 13:00:32)
标签:

转载

说得好!期待胸麦的废除!千人以下剧场最好连地麦也废除,这个要求并不高,演员通过训练可以达到。演员的音量和穿透力适合多大的剧院,就在多大的剧院演出,这本是中西方传统舞台剧演员的共识。听老人们说,当年程砚秋、奚啸伯来津,就很少(而非没有)在大型剧院演出,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声望。

音响技术的滥用与演唱艺术的衰落

尹晓东

受邀到山东观摩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几场戏看下来,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昨晚发了一条微博,引起网友关注,大家对现在剧场演出的声响毫无节制和音响技术的滥用,似有同感,且多口诛笔伐。李龙吟先生“比赛比什么,比谁的音响声音大?谁的音响质量好?”的质问,吴江先生发出“音响早晚把艺术送进坟墓”的喟叹,更是振聋发聩。如果这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就值得认真对待。

戏曲演员的演唱能力及其声音状态,既是考量一个演员艺术功力和素养的基本要素,也是观众获得听觉美感的前提。以往这个评判标准不是问题,也没有人怀疑过,但这些年随着音响设备的技术革命,包括演员对音响技术的认知,越来越多的剧场演出开始颠覆人们固有的审美评判。在过去,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戏曲演员,让自己的声音送到最后一排的观众耳朵里,靠的是自身努力和苦练,否则你就吃不了这碗饭。当年曾看过金少山先生演出的人说,“金霸王”唱戏时常把戏楼天花板上的灰尘震落。用“声振屋瓦”来形容他再恰当不过了,这是在需要强力度表现时大师所具有的卓越能力。但许多前辈艺术家还有另外一种能力,就是在浅吟低唱时的声如游丝,将声音控制到你需屏住呼吸来倾听的境界,比如听程砚秋的演唱。声音既是演唱者用来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又使人在歌者的情感表达中获得美感。过去的艺术家对声音的塑造,对声音强弱、高低的控制,包括对音色的运用,是相当讲究的,而所有这些都无法借助外力,也无外力可借,靠的是真功夫。在所有的乐音中,人声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最有魅力的,因此古人才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说。但是这一切,都被当下音响技术的滥用和毫无节制破坏了。

我不是一个反对现代技术与表演艺术相结合的保守主义者,但我反对现代技术抵消表演艺术,用技术取代艺术。技术革命与艺术创新是两个范畴的命题,二者不能混淆。从旧戏楼到现代剧场,是建筑技术发展的结果,随之而来的还有舞台技术的发展。戏曲进入现代剧场后,新的演剧环境和舞台设施设备的进入以及新的观演关系,带来了演出观念和方式的不断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二道幕取代明检场,现代灯光取代洋蜡和汽灯,这些改变没有引起太多的非议,并逐渐被接受,即使最保守的观众,也不会要求戏曲回归到用洋蜡和汽灯来照亮舞台。然而扩声设备进入剧场后为什么会引起关注呢?因为它要取代人声的真实表达,与观众对艺术的膜拜相抵触了。人声的自然状态以及音调、响度和音色,千差万别,这也是艺术鉴赏的独特价值。但当现代音响设备和扩声技术进入剧场后,这一切都可以人为的改变,任何演员都能像金少山那样“声振屋瓦”而不费吹灰之力。与此同时,每个演员还可以通过话筒、调音台和音箱的作用,对其音色进行修饰。这时,你已经辨不清是技术的能力还是演员的功力了,一切都在技术的遮掩下失去了艺术本身的尊严和魅力。如果说通过技术手段修饰音色还可以理解,那么只知道用音响技术提高音量,使强烈的声响灌满整个剧场,则是最大的无知和浅陋。

音响技术的滥用和毫无节制,最严重的后果是演员演唱能力的退化和审美标准的迷失。现在的演员很少再有对着湖水和水缸练声的,因为他们认为将嗓子交给音响师就可以了,尤其是胸麦的发明,使声音的传送变得更加便利。但殊不知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就像电脑不能代替人脑的思考一样,声音的情感表达和音质的天然属性以及后天锻造的控制力,靠技术是不能解决的。而现实却是不少戏曲演员越来越依靠胸麦,而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长此以往,演唱艺术必定衰落。

音响技术进入戏曲剧场一定是辅助性的、适度的。由于戏曲乐队与演唱同旋律的伴奏形式,决定了伴奏音量必定超过演唱者的音量,并随着伴奏乐器的不断丰富,这种音响的不平衡越来越突出,因此要改变目前戏曲剧场演出的声音状况需要综合治理。提高演唱者的技能,探索改革戏曲伴奏的方式,适度地运用地麦协调演唱与演奏的音响平衡,都是可以考虑的。

戏曲演员不带胸麦演出将是一个艰难的回归,因为多年来演员和观众都习惯了靠扩声来欣赏剧场演出,台上台下都习惯了强刺激。让戏曲演员摘掉胸麦,回到靠自己的技能将声音送到观众的耳鼓,这条回归之路既需要勇气,也需要信心,更需要能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