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昨天录的张派《祭江》

(2007-09-26 04:35:13)
标签:

艺术赏析

京剧

张派

祭江

张君秋

分类: 中国戏曲

  《祭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出戏,黄桂秋、张君秋两位都以此剧享名,各有许多新腔,张君秋先生晚年的录音更是新腔迭出,与文革前又有很大不同。两位大师在“祭江”一折的唱工,于美妙动听的天籁之音之外更透出一股肃杀、凄切的凌厉之声,气势悲壮而非悲惨,不是一味地缠绵悱恻,这种风格在张君秋先生的录音中体现得尤其明显。黄桂秋先生的录音中高腔较少,可能与他的肺部疾患有关,但这种气势仍然贯穿始终。

 

  记得首届和平杯到93年之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经常播放几位津门名票的唱段,我那时还只是从电视上知道孙元木的名号,好像有他一段,记不起是什么唱段了。这期节目里唯一记得的是一位天津名票演唱的《祭江》二黄慢板,我当时什么也不懂,居然以为是荀派。直到94年在师大认识了已故琴票张校长,又通过张校长引荐认识了我的蒙师郑光信先生,这才知道那段唱是张派,而电台播出的这段《祭江》的演唱者正是郑光信先生。

 

  郑师曾参加1986年3月“张派艺术展览演出”系列活动中的全国首届张派名票汇演,把他在那次演出中清唱的《女起解》反二黄放给我听,行腔老到,低音结实之极,力度对比鲜明,每句大腔都是阖堂的彩。小时候我通过电台播放这个演出的实况片段,他一说我就想起来了。那个实况里我听到的部分里,印象比较深的是西南一位名票演唱的《秦香莲》“琵琶词”,问以郑师,郑师答曰“是我教的”。郑师最让人钦服的就是他的嗓音,音质致密坚实,洪亮霸道,穿透力极强。一天里不管什么时候,随便发一个音,声音的共鸣和焦点肯定精确无误地落在最佳位置上,不需要任何准备活动。同时,他洪亮的嗓音资本也使他得以将张派“放”的技巧发挥到极致,达到强烈的现场效果。郑师示范西厢记“恰才向碧纱窗下画了双娥”一句末字的劲头时,两米开外就震得我耳膜嗡嗡作响,我后来接触的其他内外行除了天津的净行演员张占来(嗓门更大,唱时身边的人要捂耳朵,可惜唱念做表功力平平,不过据沈宏仁老师生前说还是比不上金少山的音量)外再无此种体验,听一些嗓音洪亮者演唱时耳膜也会有震感,其程度却相去甚远。其他张派传人包括票友唱《起解》的反二黄也多有彩,可是低音的力度、响度都无法和郑师相比。

 

  “祭江”一折的二黄慢板是我新近几个月才学会的,没怎么练过,加上该段有许多险腔和较多的高音,在我这样的宽厚嗓音来说可以说是视为畏途的,远不能得心应手。昨天因为牙痛引起发烧,烦躁不安,只好用歌唱的方式发泄一二,声带虽然充血,气息不畅,倒还可以勉强应付,虽然许多地方唱走了音,音色偏于晦暗,尾音也扔得太生硬,第三句的倒数第二个音还唱出了梅派特点。伴奏用的是李亦平的版本,感觉最后收尾“情”字的腔因加速而有些仓促,很容易唱成梅派的格局,张君秋先生76年的调嗓录音中此处没有催到那么快。

 

  下面是昨天晚上九点以后录制的这一段,一边唱一边听门外是否有邻居来砸门,心虚得很,真是受罪!

 

《祭江》-想当年截江事无限悔恨

 

  唱词:

 

  【二黄慢板】

  想当年截江事无限悔恨,

  背夫君撇娇儿两地离分。

  闻听得白帝城皇叔丧命,

  到江边去祭奠好不伤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