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奇的荀派艺术(ZT)

(2007-02-04 14:11:10)
分类: 中国戏曲
(在纪念荀慧生百年诞辰研讨会上的发言) 转自咚咚锵

余生太晚,第一次在北京西单的长安戏院看荀慧生先生的戏已经是他的晚年。久仰其名,可谓如雷贯耳,但是当看到他在《花田错》中扮演的春兰一上场,却是一个又粗又大的老头子。尽管他的化装非常讲究,依然使台下观众哄堂大笑,甚至有人出言不逊。说一个老头子,扮演少女,这不是拿观众开玩笑吗?然而,过了大约五分钟,台下越来越安静,当荀慧生先生念下场对:“管叫小姐配鸳鸯”,同时在三记小锣声中做出一个非常俏丽的身段,再转身下场时,观众立即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刚才还气愤不已的观众突然来了个急转弯,说:“到底是四大名旦呀!”我一直目送荀先生扮演的春兰跑进下场门,才似乎醒悟,自问:他到底是老头子,还是妙龄少女呢?直到我走出剧场时,脑子里总是一个忙忙叨叨,却又天真可爱的少女春兰形象,一连几天,挥之不去。后来,我几次去看他的戏,总想弄清楚,他一个花甲老人是怎么演二八少女的呢?既没有装腔作势,也没有故作姿态,他甚至不像一般花旦演员那样伸手如兰花,走步若踩莲。在表演红娘那豪爽和侠义的性格时,就更不掩饰自己那男性的粗犷与豪放之气了。简直就把红娘与他自己化为一体了,明明是老态龙钟,却散发出玲珑剔透之气。我至今清楚记得,我于1962年在北京人民剧场看他的最后一出戏是《杜十娘》,在他演到杜十娘悲痛欲绝的时候眼睛直呆,木然迟钝,几乎在“月暗星稀二更后”的那六句唱腔中他不用任何动作,却十分强烈地感染着台下所有观众的心。好像整个剧场都笼罩在悲凉凄惨的气氛中,尽管是初秋时节,我的胳膊上却都“冷”得起了许多鸡皮疙瘩,如此神奇造化,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当我受荀慧生先生之子荀令文之托,整理并录写完这部《荀慧生自述》时,我在他的“艺事日记”和讲话稿中似乎又认识了一个舞台下的荀慧生。少年时,面对非人的待遇和屈辱,他是那么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由梆子改皮黄时,面对同行与前辈的讥讽和排斥,他则是那么坚定和倔强;当他在上海演出大红大紫的时候,他又是那么谦虚和镇定,既没有一得自矜,更不会浅尝辄止,反而更加努力拼搏。从1919年9月到1927年9月,仅在上海就演出了144出戏,有时,一个月就排演四出新戏,一周内就排演了两出新戏。一出《荀灌娘》从1919年第一次改编演出到1959年就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修改。他不但在排演新戏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就是各个戏班都唱的《玉堂春》、《奇双会》,他也要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以至使他在剧目、唱腔、念白、身段、台步和化妆服装道具等等方面都形成了他荀派特有的艺术特色而跻身于四大名旦之列。在他的一生中不但排演了三百多个剧目,演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使他的唱腔广为流传;他的剧目至今久演不衰;他的表演更是脍炙人口;他塑造的红娘、苏三、金玉奴、尤三姐、荀灌娘、杜十娘等也在观众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地印象。甚至就在他逝世三十年后,他的许多弟子依然以他的代表剧目和表演风格为号召,在观众中享有盛誉。他的弟子不但有闻名全国的花旦名家吴素秋、童芷苓、赵燕侠、许翰英和孙毓敏、宋长荣、刘长瑜,还有许多尚在戏曲学校学习的再传弟子,大有方兴未艾,薪传百年之势。因此我真诚地祝愿荀派艺术青春永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