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戏曲 |
作者:甄光俊
《中国京剧》2002年第2期
某报刊出的《四大××辨》一文,在谈到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时,有这样一段话:“荀(早年所演)的梆子,并非河北梆子,而是早于河北梆子的陕西梆子,也称秦腔,这一节常为许多人弄错。荀氏极为反对别人说他曾是河北梆子演员。”笔者以为这段文字有两处失实。考虑到荀慧生在京剧史上的显赫位置,如果史实发生混乱,势必会影响对演剧史的研究。鉴于此,我不揣冒昧撰此小文,以免讹误流传。
此秦腔非同彼秦腔
河北梆子是清道光年间形成于直隶(后称河北)、北京、天津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历史上曾有直隶梆子、京梆子、卫梆子等名称。因为它是山陕梆子艺人流入京津冀之后,按照这些地区人民群众的语言、语音并吸收当地民间艺术的某些成分,逐渐繁衍出来的新种类,它与陕西秦腔同源异流,因此在民间素有秦腔别称。著名河北梆子女艺人金钢钻得秦腔大王徽号;小元元红、小香水、秦凤云,刘香玉等众多河北梆子艺人早年所灌制的唱盘,片心处都印有秦腔字样作标榜,其缘由就在于此。而这支秦腔与陕西秦腔是互不相同的独立剧种。直到新中国成立初年,天津的银达子、韩俊卿领衔的剧团仍以秦腔实验剧团命名。李桂云在北京组织的剧团也命名为新中华秦剧工作团。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文化部为了便于区分,才统一规范为河北梆子。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仅七岁的荀慧生和他的哥哥慧荣因生活所迫,被其父卖进天津的小桃红戏班,未几,改随庞启发学戏,并在韦陀庙第一次登台演出《双官诰》。所有这些,都是纯粹的河北梆子,此时的河北梆子早已经跨越了“早于河北梆子的陕西梆子”历史阶段。如此并非“许多人弄错”了史料,这在荀慧生的夫人张伟君所著《荀慧生传》里也有肯定的记述。
荀慧生并不回避唱过梆子
旧时代,京剧界确实存在歧视梆子艺人的陋习,如清末北京选举梨园界会首,德高望重的田际云因为是梆子演员出身,险些落选,只好象征性地补唱了一出京剧,勉强归入京剧队列,这才准许他就任。“四大”一文也谈到,荀慧生出道早于程砚秋,因为他是梆子演员改工京剧,所以名列程后(事实如何,姑且不论)。荀慧生本人成为四大名旦之后,并不回避他曾经唱过梆子这一事实,更没有以梆子启蒙而遗憾。1959年,他接受河北省文化局的聘请,愉快地就任河北省梆子剧院院长职务。那些年,他多次与河北省青年跃进、天津小百花等几家河北梆子剧团的演员们座谈,介绍他早年学演河北梆子的经验,传播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他在1959年第七期《戏曲战线》上发表的《谈学习、练功和旦角的表演》一文,头一句话就是“我在幼年便学过河北梆子,所以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1961年4月20日他发表在《北京日报》上的《缅怀往事谈梆子,庆幸今朝话新人》一文、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他出版的《荀慧生演剧散论》一书,都有他回忆早年学演河北梆子的详细记述。荀慧生自己对于他这段从艺经历都直言不讳,他“极为反对别人说他是河北梆子演员”之说,如何解释得通呢?
此秦腔非同彼秦腔
河北梆子是清道光年间形成于直隶(后称河北)、北京、天津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历史上曾有直隶梆子、京梆子、卫梆子等名称。因为它是山陕梆子艺人流入京津冀之后,按照这些地区人民群众的语言、语音并吸收当地民间艺术的某些成分,逐渐繁衍出来的新种类,它与陕西秦腔同源异流,因此在民间素有秦腔别称。著名河北梆子女艺人金钢钻得秦腔大王徽号;小元元红、小香水、秦凤云,刘香玉等众多河北梆子艺人早年所灌制的唱盘,片心处都印有秦腔字样作标榜,其缘由就在于此。而这支秦腔与陕西秦腔是互不相同的独立剧种。直到新中国成立初年,天津的银达子、韩俊卿领衔的剧团仍以秦腔实验剧团命名。李桂云在北京组织的剧团也命名为新中华秦剧工作团。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文化部为了便于区分,才统一规范为河北梆子。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仅七岁的荀慧生和他的哥哥慧荣因生活所迫,被其父卖进天津的小桃红戏班,未几,改随庞启发学戏,并在韦陀庙第一次登台演出《双官诰》。所有这些,都是纯粹的河北梆子,此时的河北梆子早已经跨越了“早于河北梆子的陕西梆子”历史阶段。如此并非“许多人弄错”了史料,这在荀慧生的夫人张伟君所著《荀慧生传》里也有肯定的记述。
荀慧生并不回避唱过梆子
旧时代,京剧界确实存在歧视梆子艺人的陋习,如清末北京选举梨园界会首,德高望重的田际云因为是梆子演员出身,险些落选,只好象征性地补唱了一出京剧,勉强归入京剧队列,这才准许他就任。“四大”一文也谈到,荀慧生出道早于程砚秋,因为他是梆子演员改工京剧,所以名列程后(事实如何,姑且不论)。荀慧生本人成为四大名旦之后,并不回避他曾经唱过梆子这一事实,更没有以梆子启蒙而遗憾。1959年,他接受河北省文化局的聘请,愉快地就任河北省梆子剧院院长职务。那些年,他多次与河北省青年跃进、天津小百花等几家河北梆子剧团的演员们座谈,介绍他早年学演河北梆子的经验,传播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他在1959年第七期《戏曲战线》上发表的《谈学习、练功和旦角的表演》一文,头一句话就是“我在幼年便学过河北梆子,所以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1961年4月20日他发表在《北京日报》上的《缅怀往事谈梆子,庆幸今朝话新人》一文、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他出版的《荀慧生演剧散论》一书,都有他回忆早年学演河北梆子的详细记述。荀慧生自己对于他这段从艺经历都直言不讳,他“极为反对别人说他是河北梆子演员”之说,如何解释得通呢?
后一篇:神奇的荀派艺术(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