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随笔 |
国内转了一圈,与行内的人聊天,似乎总有一种印象:大家都对于80年代的人很愤怒,或者嗤之以鼻,或者很恐惧,但大多没有好的评价。
当然,我只能说,我的圈子里的人,都是60和70年代的。代沟是难免的。不过,如此集体的负面评价,多少有些真实感受的成分在里面,不仅仅是一种情绪。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者必须与80人共事,或者治下有着一批的80人。
也许今天最为流行的概括,是洪晃那略带着一点嘲讽的“凹造型”。
我猜想,我们这些人,在对于80人进行评价的时候,心里都流动着一些深刻的恐惧感,这使得我们在叙述的时候,已经失却了我们平日里的冷静和客观。
他们和我们太不一样了。我们多少都有着一些前现代的记忆,并且流连在那些记忆之中,既痛恨又怀念,既伤感又骄傲,既诅咒又赞美。我们然后多少有点自恋地认为:在那种记忆中产生出来的是深刻。
但80年代却完全地没有了历史的包袱。他们一睁开眼,就已经是全球化了。他们直接来到的是internet 和hip-hop时代,不需要过渡,不需要怀念。看看今天超女的舞台上,那些评委们总是略带同情地看着那些已经有了些鱼尾纹的人,你们真是有勇气啊。其中暗含的意思是:你们这么老了,还来干什么?因为那是彻底地80年代的舞台。
我在想这个时代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想起美国的60年代来。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扮演角色的是那些没有任何二战记忆的婴儿潮的孩子。那个时候有格林威治村,有伯克利大学,有街头运动。我们,我指的是60和70的人,脑袋里总是浮现着Ginsberg,Norman Mailer和Bob Dylan的影子。然后我们非常伤感地说:一个伟大的时代。不过,想想吧: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的父母几乎在那个时代统统和他们断绝了关系,对他们很嗤之以鼻,对他们很愤怒,对他们很失望。
有人跟我说,不一样,他们有越战。不过我总是失笑:当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认为不可或缺的大事件,在塑造那个时代的形象。越战的确是很伟大的塑造世界的事件,但是你能不能说,这个被技术塑造的时代,远比那个时代来得不伟大?如果你真的这么想的话,那只能说,你已经真的开始老掉了。
我们现在来看那个时代里的先锋们。显然地,他们成为了美国社会最为权威的一代。上到总统,中到公司的CEO们和学术界的老法师,下到街头的流浪汉,都是这群人在话事。记得否:接连的两位总统,一个被质问吸大麻,一个被质问逃兵役。都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如果他们现在还紧巴巴地跑去Woodstock的话,如果不是被嘲笑的话,一定会很同情地被称为“老顽童”。
他们已经失去了他们的时代,不过他们换来的是权威。不过,所谓换来的,不过和60年代那些在台上的人一样,新陈代谢而已。
也许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所以他们在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不像当时他们的父母对待他们那么苛刻。我有一个在主流大媒体里当总编辑的朋友,孩子不想上大学,组了一个乐团,很不知识分子的一种行为。但是他和他的妻子(另外一个媒体的总编辑)说:让他自己选择吧。
其实,没有几年前,当卫慧和绵绵超级流行的时代,我采访属于50年代的陈村,他有两个概括:她们不是70年代的代表,给他们一点时间长大。
那是一个围剿70年代人的时候。可是才过了没几年,我们就开始围剿80年代人了?
80年代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不过是因为他们的荷尔蒙分泌比我们多,他们的情境和我们不同。你的新陈代谢速度没有他们快,不能要求他们的和我们的一样。每一代都和上一代不同。
想一想,其实他们和我们是站在一起的。我们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困境,话语权不在我们的手上。只是,我们已经过了青春期,而他们仍在。给他们一点时间长大。他们很多的我们以为很过分的行为的事情,不过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行为。微笑地看着他们,觉得他们真的很有活力,很羡慕,才是成熟的行为。别搞得自己也还在青春里似的。如果我们现在扮嫩,就有点让人恶心了。
所以,如果我可以的话,我想说,make peace with them,其实也就是,make peace with yoursel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