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掩饰自己对图书、电影的热爱,这个热爱和海边结合,就好像一种加倍地放大,宛如大梦一场。
海边图书馆,设计很棒,大幅海景入建筑窗框,关键是书选得很不错,怎么说呢,品味好,无市面上的什么畅销书,气质沉静,老派的清美,有好几本是绝版的。点杯咖啡,翻几页书,海风徐来,感观全方位开启。仅仅只是坐着,就觉得舒服。想起多年前路过日本白滨小城,海边,一个中年女人在沙滩安静坐着,后简单用英文交流了几句,女子从大阪来,周末来海边坐一歇,就是很好的放松……
图书馆内是不让拍照的,架不住有些人按捺不住地偷偷拍,毫不在乎店员的提醒。书和景对他们来说,都不是看的,只是他们拍照的背景。虽然暗自提醒自己要宽容,但还是不能理解这种。拍照我不反对,但真的不喜欢人家在图书馆和书店摆拍,外面多的是地方拍。干扰他人,也实在没必要。不看书,好好坐一会儿,也是好的,放下手机或相机,留一两个不拍照的净土吧。
一直呆到关门,心满意足地出来,沿着海岸线,找了一片安静的沙滩,坐了半小时,海岸线长的好处是,总有清静之地,互不打扰。是黄昏时分。
今年夏天,好像总与海有缘。想起这个夏天之前的海,已是二十年前了。时光匆匆。总有些留不住。记得多年前看到过一句话:不要把中年的缺点带到老年,因为老年有老年的缺点。真是发人深省。有些人赞美年龄,但觉得年龄这个事,还真不能赞美的,一个年龄段有一个年龄段的优缺点,谈不上的。心里认为,年轻的意气风发、心无旁骛永远是最好的。
有一次在火车上看到几个中年女人大声说话,毫不顾忌地在狭小车厢里大啃酱板鸭,丝毫不顾及周围的人,感到一种悲哀。沈从文老先生有一句话:看到对面桥上走来一个胖女人,感到悲哀。悲哀不同,也有相通之处。
海滨之夜,一步之遥的沙滩上,看露天电影“甜蜜蜜”,极喜欢陈可辛的这部老片。这次注意到了开场的一个黑白镜像,长长的扶手梯,仰拍的镜头。那个扶梯,雾状光线,好像一个时空走廓,心里大惊。为什么喜欢”甜蜜蜜”?影片时间跨度是87年-97年这十年,有大的背景,改革开放、内地赴港打工潮、香港回归,一切变化都是艰难的,却充满生机和可能性,活泼泼的好。彼时,张曼玉正年轻,还有可爱的小虎牙,演技一流。片中的黎明,穿白衬衣,长相周正,总觉得他很像我的一个表哥,是那种周正温良的长相。片中黎小军骑自行车送货,衬衣吹得飞起来,香港巴士、人潮汹涌,热气腾腾的时代,那时的我们,也正年轻,愿景各不相同。片子拍得好,总有好的理由,它是爱情片,也可以说与爱情无关,在岁月的长河中,爱情只是一个小角,如果不放到大背景下,多少显得苍白。就像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战时一座城的毁掉,却无意成全了一桩并不可靠的爱情,在那种特殊背景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变成了一种需要,彼此靠近取暖……电影看到一半,海边的月亮从银幕后升起,不远处,有人放烟花,那一刻,影片中邓丽君的“甜蜜蜜”音乐响起,抬头仰望,星星数点,人生几何。彼时彼刻,像梦境,大梦一场。
那是一个海边电影节,前后播映的还有塔可夫斯基的“”乡愁“,徐克的“笑傲江湖”,法国片“爱在日出黎明时”……放映时间有海边的夜晚,还有沙滩黎明日出前,多棒,简直令人心满意足。并不贪心,看一场足矣,其他的,就留在想像中吧,比如在海边日出前看一场片,肯定是极好的感受。可遇不可求,不必执着。
清晨我也是早起的,想到海边走走,看日出随缘吧。长长的海岸线,是散步用的。走走停停,找一处开阔地坐下来。带一杯热茶,随地而坐,海浪声声,黎明前的生机,太阳从海平面一跃而起,鹭鸶滑行,细长的腿,像书法瘦金体,美而不自知。水面染成金,黎明的一段时间,海边佳美。坐一小时两小时,都无妨的。因为早起,时间变得充裕。海边一杯咖啡,就是一种定格,跟电影一样好。不过6点,而咖啡车居然5点就开始营业了。好好坐下来。喝一杯晨间咖啡,做一个收梢。无限放大这一刻的好,这是我的认知。对着一盘菜,嚼它所有的味道。这是我价值观。
喜欢生命中定格这样的时刻,好像一种增值。过去了就过去了。有什么意义?对于别人来说,毫无意义,不就是一场电影嘛。的确。它不过是一场电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