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喝粥糜

(2025-09-20 08:33:37)
            读画读到眉目低垂,如喝粥糜,有安详表情,自己是感受得到的。那一刻,心思平静,得滋养。

            读清代耕织图,多年前,买过读库做的线装本,大开本,当时非常喜欢,还买了一册送给一位朋友,当然,现在已无来往,以后,来往的可能性也非常小。我喜欢的书对方未必珍惜。有时想想真奇怪,多年前欣赏的人,现在完全无感。
            手头翻到的这本,是浙江人美的早期版本,小书便携,耐看,倒是更喜欢的。现在更喜欢便携可以平摊翻看的书,秋天带到公园、火车或是异地他乡,都是好心情。当书习惯用夸张夺目的封面或厚度吸引人时,本就是一种退化。在图书馆翻到了很多不错的早期版本,宛如一种愉快相逢。
            耕织图是种田、养蚕的整个流程,画出来是安居乐业,百业兴的模样,人有一种安定,看看,就心平气和了,从头到尾做一件事,一年就过去了,一生就过去了,其他的,不再多想。想得太多,容易生乱。“一个人最大的问题,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这话是杨绛先生讲的。类比的说就是,不做实事,想得太多。

            翻一本山西壁画书,作者是业余人士,只是因为是山西人,爱壁画,十数年来,走村串野,寻找那些乡野里被遗忘的壁画,也不是考古,也不作研究,为何?只是个人喜欢。这个无心之举也就显得书本身很好看。题外之音,无心插柳的意味。我个人,蛮爱看壁画的,各种都爱。这本书就这样出现在我眼前。作者不知名,画也不知名,那些藏在乡野中的画,如今还不知命运如何?这些不重要,作者寻访记录的过程,显得格外好看。
            她是山西沁县人,沁县小米很好吃,有米油的,在大同吃过一次,难忘。她在山西野外村落寻访,晋城遇请吃包子的大嫂,忻州遇送红薯的大爷,在阳泉深山,遇炸糕的大姐;在某一个村落,夏日正午,寻访遇到的殿已坍塌,炙热烘烤,她突然发现裸露在外的明代壁画,色泽依然鲜活,藏在青蒿和杂草里,梁柱上见蓝天。多么兴奋,上天的意外奖赏。看了那张图片,深刻理解她的心情,同乐的感受。日头怕什么,只怕脖子要仰折。关汉卿老先生有话:我写的词,不妨把人的嗓子唱折……后来,被附近的大娘邀请进自家小院,小屋荫凉,吃一只西瓜,又沙又甜。荒野中的奢侈片刻,人在劳作后才会有甘甜。海明威说,我劳动后才会去喝一杯咖啡。
           人们对快乐过于强调,其实,人生,平淡才是常态。平淡中的那点甘甜,就是奖赏了。
           不知为何,小书读来心思平静,跟着人家在乡野里走一遍,看看那些不被人关注的壁画,他们兀自在荒野里存在、消失,对自己的价值不自知……

           翻看建筑类书时,翻到三册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书“天地人”,书做得很美,早期的一些书品位高,朴素低调平静,模样好,自有一种气场。起先是被书的装帧吸引,后翻内容,又被内容吸引,讲日本大殿木匠,与木相关,酷热天读起来,有一种隔热效果。
            木匠大师说,已存在了1300年的法隆寺,还需要不停地维护翻修,用的木材是有讲究的,要凭经验和直觉去选择,没有来自于别人的理论,一切都需要亲身经历,向树学习,树有个性,习性不一。比如扁柏树,耐潮,品相好,香气足,是最好用的……木匠大师熟知木头生长方向,南向的木,细、坚定,北向的木粗大软弱,有的树向左拧,有的向右拧,用眼力看木头,一眼看出习性不同,尊重生长环境和已养成的气质,有效地活用它。现代制材把树材的癖性掩盖掉了,在山里观察树木,才会知道使用方法问题,各取所需。千年树可用千年,百年树用百年。维修大殿的同时要种树,两百年后又可续用木头,一个循环……他说,一生者从树身上学习,除了了解树木,其他什么也不知道。
            树尚如此,何况人?如今,我们习惯一模一样,用一个模子,没有耐心尊重个体,用、住、穿,教育方式,思考方式都一样,细想想是可怕的。

          读画读木,静能生明。如喝粥,低眉安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观影随记
后一篇:美术馆的午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