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一本建筑类的书,看到一个词“TOOLBOX”,由居住者来编辑自己的家,施工方只是像提供工具箱一样,提供材料和人工辅助进行。翻修不是针对房屋全体,而是局限于家里的某一部分,比如客厅和书房,比如阳台空间,不是一口气改变全体,而是一点点给生活方式注入新鲜的变化,将家的编辑持续进行下去。看到案例中客厅和书房的改造,只是打掉半堵墙变为窗,一个连接过度,空间气息变化。不费工,不费时,不用大动,效果却别致。家的编辑权在居住者本身。当过很长时间的文字编辑,知道那种理念。万事都是编辑、提炼,小到一个书架,一个空间,一个角落,人的生活点滴,大到人的一生该怎么度过……
这种居家理念跟我的思路不谋而合,我也是这么想的,不太喜欢装修。因为住的旧单元楼加装电梯,上下隔壁随着加装电梯装修热火朝天,我真对大规模装修无热情,大动干戈并不环保。等心情合适,天气合适,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局部小弄一下是可以的。如果一件事对日常生活影响很大,还是不要做好了,再说,房子只是旧了,并不影响居住,何必大费周折去装修?加装电梯多出的门厅,用的免打孔窗帘,方便美观。等天气凉快了,阳台间倒是想弄一下的,就是改装一下落地门,并不复杂,也不用费周折,脑子里有最不伤筋动骨的方案……编辑家是个过程,享受这个过程就好。国外有一种理念SINGLE
HANDED,独立完成,说的是原则上你什么都可以自己做。不爱动手的人容易抑郁,手忙心闲,手闲了,心就开始胡思乱想了。记得看到过一个细节,在国外,房屋“编辑”是一生的功课,他们喜欢利用一个长假,翻修一下厨房;另一个长假,重整一下阳台,从设计到实施,不假他人之手。动手,又变成了一件脑力活儿,乐趣倍增。
记得小学时候,到一位同学家里去,她父亲很爱打理家,拿着一个竹竿当尺子在墙面上丈量,说要把沙发挪个位置,重新变换一下,她的家很清爽,那个年代家里其实朴素,但还是感觉很不一样。不知为何,过去几十年了,我一直记得这个不相干的细节。以前并无装修一说,有的人家窗明几净,清清爽爽,日子过得兴兴头,与装修无关的。
现代中国人真的蛮爱装修的,什么都要敲了重来。记得建筑师隈研吾曾说:“中国住宅不仅面积大,而且装修豪华,需要花很多钱,这一点总让我震惊,相比之下,日式住宅有越发朴素的倾向”……的确,怎么装修并不重要,房子的气场跟住在里面的人相关,这是真理。我仍然爱翻家居杂志,爱看人家的创意,依然不爱装修的。
东京涩谷有个很有名的“塔之家”,建筑面积
20平,使用面积65平,各空间是楼梯连接,那是建筑师东孝光的家,极小住宅试验品,房子现在传给了他女儿。他个人认为住郊区没魅力,城市功能可能弥补房屋的小,咖啡馆、公共澡堂、图书馆,都在徒步的范围,“塔之家”建于1966年,这种思维方式是超前的。这两年,很喜欢的一本书“东京八平米”,理念也如出一辙,不在面积,而在思维方式。那是他们对自己生活的编辑。
生活,不是在于自己的发明吗?
今年夏天持续高温,天气异常。简单一餐,绿豆汤,煮饺子,刀拍黄瓜,冰拌木耳,很舒服。绿豆汤炖了多装一盒,给爸妈送去当早餐。炖的绿豆烂泥,老人家很喜欢,要加新鲜莲子,现剥的,清甜。再炖点老鸭冬瓜汤给他们,汤汤水水,汤水供养,四季流转。做具体的事,不要多想。每个人都是具体生活的编辑,因为取舍权,重点放在哪里,是你自己说了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