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日,某个下午,读一本各路“书仙”写的“心经”帖。心经短短260字,文字最少,深奥微妙,会背诵并不能说自己能懂得。大乘佛教的智慧核心,是祈福,报恩,知行合一。一本帖从东晋到民国初期,每个书写者气息各不同,不同的静谧和心得,观者了然于心,收获不一。这样的小书,做得真好啊。
文徵明,一帖心经写于昆山舟中,清代嘉靖年间秋9月。节奏舒缓,温文尔雅。晚年小品,一气呵成,毫无疲态。看帖要看节奏看呼吸,节奏好,吐气如兰。
八大山人的字个人很偏爱,写于1705年,康熙44年,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夏五月。字静默而单纯,无烟尘气,大量留白,气场空灵,一如他的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八大山人的“观自在”,是真自在。反复读帖,清凉从心底升起,也有一种自在纵横。
康熙玄烨,喜临董其昌的字,他为母寿书写心经,端正恭敬,皇家气势,华丽却不流俗。傅心畬,道光皇帝曾孙,皇家后代,为母刺血而书心经,浩然正气。孝里有敬,母慈子孝是世间不可多得的福。
弘一法师的字,辩识度很高。朴拙圆满,浑然天成,化字于心,人我两忘。记得他有一句临终遗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个人非常喜欢,言语落笔都是一致的,气息好。
王羲之,视为神笔的人太多了,就不多言了。只能说我个人,还未真正懂他的好。
欧阳洵,周正楷书,有一股润气,字正腔圆,骨肉匀停,好像时光停滞,过目之处,很是舒适。
张旭狂草心经,曾在西安碑林看过,不增不减,发现他的“减”字占空间很多,减就是增啊。他的字,有一股你奈我何之气,惊世骇俗,变幻莫测,人世潇洒走一回。不够喜欢西安,碑林却是极喜欢的,有不少真迹,去一次完全不够,书法是要慢观的。倒觉得当地人,可以选个雨天人少时,细细看几帖,得滋补。
苏轼的字也蛮喜欢,行笔随心,淳雅之风,字字有安详。想起明代傅山曾说:书法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没有匠心就对了,大凡打动我们的,只是写者本身的自在通达,功夫在诗外,不要安排。
观自在,多少自在。心经里说,“故得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懂不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的时候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就算懂了。
那一天,还读了另一帖,三十二篆金刚经,篆书,居然有三十二种写法,玉筋篆,蝌蚪篆,倒韮篆……看到用蝌蚪篆书写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字如蝌蚪,时光流逝,简直震惊。钟鼎篆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字字敦实,又如梦幻泡影,看的一刻已成过去,又是一惊……
夏日读帖,去燥洗心。这是2025年乙巳年暑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