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雨季启示录

(2025-07-03 10:41:50)
            这几天因为一些事,想起前几年看的书名,“把自己作为方法”,谈的是社会学,却给我一些题外的启发,当时隐隐约约,如今印证一些事,又有一番新意。自己的时间、空间,力所能及的、无能为力的,擅长的、短板,优点缺点,自己是最清楚的,大环境影响到每个个体,如果每天随大流,目光放在瞬息万变的东西上,会瞬间被淹没。
          时光飞逝。
         人为什么不能好好细看一下自己,寻找最适宜的方法,不要被动,不要贪心,不要软弱,及时做,永远不要等。
          前段重看“繁花”和“我的阿勒泰”,不知为何喜欢这两部片,2024年初先后看过,内心有一种激荡,都市和自然,各有其活力和飞扬,喜欢看到这种飞扬,不同的飞扬。人活一世,如果身在其中,灵魂枯槁,的确浪费生命。
          从来不喜欢看那种空洞分析、励志的东西,不喜欢生硬说教,喜欢自己去观察去浸润,去交织,结合自身,寻找属于自己的方法。现在,耳边容易听到的就是各种结论,轻飘飘的结论,他人的结论越过个人的思考,过程省略,人就容易浮燥、不安。
          看“繁花”,听到陈奕迅的“好久不见”,循环听,还有“再回首”,那种有活力的江湖一一再现,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不需要表面的怀旧,每个时代都该浸润其中,最不该放弃的其实是内心的活力。
          “阿勒泰”也有一种自然界的活力,贫穷活泼,天地之间俯昂所得,有属于它们的独特快乐,不要急着去同化。“颠簸的日子也要闪亮的过”。喝酒跳舞大口吃肉是属于他们的天性,那就要保存。“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要认清这两者的区别”,而现在容易偏激的一边倒,非此即彼,这才是错误的事。河流,月光,它们是真实存在的,他们适合有灵性有血性的劳动者,却不一定适合那些要追寻世外桃源的人,有时,我们把自由理解错了。落到自己的生活中,就是尊重天性,过适宜的生活,去行动,不要懒惰。这是我个人对自由的理解。
         梅雨季,人有一种往下沉的气压。感冒一场,夏至之日又摔一大跤,所幸能站起来,除了痛,种种不方便,好歹没有伤筋动骨。原计划的出行,都一一搁置,心也像要长一层霉。
          重读了齐邦媛的书,低气压时,内心需要一种激荡,记得2014年第一次读这本书的震憾,一晃都是十多年过去了。人到中年,大概十年八年也是弹指一挥吧。喜欢齐邦媛女士讲读大学时遇到的各种大师,那是一个大师云集的年代。如今的孩子们不太可能遇得到了,物质条件好了,并不代表精神富足,幸与不幸常常是个相对论。读到那一段乐不可吱:当时,选修意大利文学的就齐邦媛一人,教室太冷了,只有一师一徒,商量之下,她被带到老师家听课,宿舍不大,师母带孩子,到做饭时,就把孩子往老师怀里一塞,老师一脸尴尬,她就起身把七八个月大的孩子接过来,抱在自己身上。一位同学过来叫她开班会,回去对大家讲:看到她坐在那里,手里抱个小孩,师母在扇炉子,老师一个人讲着但丁“神曲”,十八层地 狱不知讲到了哪一层……传为笑谈。当时,很多人因政治狂热和内心苦闷,受惑于狂热政治文学,齐却决定走简单的路,始终相信救国有很多条路,沉下心做学问也是一条,她一个人在修习冷僻的“神曲”……年纪轻轻就知道遇事动动脑筋,不跟风,多么难得的品性。那时,一代台湾女性都是这样,林海音、林文月、齐邦媛,看过书中一张她们的合影,温宛平和,他们工作,做学问,写书,教书,带孩子,打理家事,没女权一说,也没什么全职太太一说,不是全职太太,照样不影响他们的贤淑传统,也不影响他们著书立说,这是什么原因?贤淑跟个人天性相关,跟其他无关。现代女性其实是退化了,过于强调单一性,过于单一总有其单薄苍白的一面。平衡需要真正的大智慧。
          记得胡适先生曾对她说过的一句话:感想不是只有喜怒哀乐,还要有一定深度,这种东西没法讲,不过你自己可能找得到,如果有就有,没有,也可以培养。
          书写到晚年,记住了她说:皓月当空,想到红楼梦,宝玉醒来见到的是同一轮月亮……年轻时,朋友送给她一本圣经,她熟记: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撕裂有时,言语有时,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晚年的她这样总结,在虚空中觉悟的,是智慧。
          断断续续重读完,有新的启发。
          出地铁时,买了一小包茉利香袋,挂在身上,人行香气随行。
          在书店翻看一本“从昨天醒来”,影像日记,宝丽来相机的照片,宝丽来有一种特殊的氛围,一种雾中森林的氛围,很喜欢看到那样的照片,沉静,远离暄嚣。前两年喜欢一本导演塔可夫斯基的拍立得摄影集“世上的光”,印象很深,港版的,价格有点贵,当时没买下,下次再去想买时,书已没了。那种氛围,只属于宝丽来相纸。它好像有一种回忆定格,永久留传的意思。影像日记里看到一张胡旋舞小雕像图片,悄然无声地转动,配了鲁米的话:人生是坚持与放手之间的平衡。盯着图看了好久,就是这种悄无生息的平衡,其实是永无止息的转动。
           书放下,再翻一本日刊杂志,做的“建筑巡礼”专题,有安藤忠雄的水之教堂,光之教堂。翻翻这样的杂志是快乐的,日式生活艺术类的杂志很好看,不懂日文并不影响乐趣,半看半猜八九不离十,咖啡茶饮休闲旅行温泉服装建筑电影居家布置收纳,前些年看到一本中老年服装杂志,朋友从日本带回来,印象很深,色彩和生活方式能给人灵感,随意翻翻,灵感迸发。有次,从香港中环下地铁,看到报摊有这本杂志卖,可惜太重,没法随身携带。人们已经不看杂志了,值得一看的杂志也的确不多了。那种一杯咖啡一本杂志的时代过去了。杂志主题都是经过思考的,用了心思的,不像现在的咨讯,这里抄一点那里抄一点,蜻蜓点水,浮光略影。思考才能传递思考,而不止于信息。这也许就是区别吧。
          返回进地铁,遇卖花的祖孙,小男孩一脸聪明相,知道报价,帮祖母争取利益,有主人翁姿态,没有置身事外。这样的小孩,长大必成器。很多孩子从小是四面八方的围哄中长大的,被捧在手心,不承担责任,性格中的自私是看得见的。配了一小把白玫瑰和茉莉回家插瓶,付钱时,夸了一句“小孩好聪明”。白玫瑰和茉莉是夏天的搭配,宜疏朗,不宜密。回家把白玫瑰花心喷上水,花总是美的。
          连续的大雨很奇怪,隔十来分钟一阵急雨,停下,出太阳,再来一阵急雨,又停,再出太阳,空气湿热,人很不舒服。雨后的晚霞通常很好看,抬眼时,已落山了,好像一种错过。
         梅雨季,心情湿漉漉的,煮一锅滚热的小米粥,加红枣,加姜片,秋葵炒鸡蛋混入生菜碎,居然好吃,买了一小盒卤食店的虾球,新鲜卫生是首要。梅雨季喝一点热的,吃点辣的,身和心都需要激活。
         摔跤后的痛十天半月后缓慢消失。一切都在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三个谈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