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头,喜欢看人家的阳台,总移不动脚,阳台是美的眼睛。通常是老房子的阳台好看,是结结实实的外阳台。阳台就是阳台,不在面积大小,方寸之间,是透气的窗口,可以小站,小坐,晾晒,可以养三两盆花,是家与天地自然的过度。可是,新式房子越来越封闭了,不知是何故?一直喜欢多年前住过的一个过度房,只因为那间房有户外阳台,阳台外是树,我没有封阳台,阳台上摆了桌椅,是经常活动的地方,阳台也只有四平左右,却好像另有一番天地。那个不足五十平的房子,因为阳台,留在我记忆最深处。后来换房子,那个过度房就退掉了。有时,在大院里路过,还常常抬眼看看。
现在,走在街头,依然喜欢看各式各样的阳台,半弧或方正,有两扇落地门的老式建筑阳台很大气了,可以看到里面的吊扇,像一幅电影画面,多少联想。多个户外空间,更透气吧,下雨了,出来看看;朗晴天,出来晒晒;观花赏月看人,俯昂之间,把看手机的时间拿出来看天地,多少好。铸铁栏杆的阳台有年代感,视线也更通透,又美又好。扇形阳台,像船首,四面八方的风景,一览无余,里面的感受应该是好的,不过,像上海武康大楼之类的,住在里面的人家,到底也不得安宁的,整天被照相机打卡的人围住,连窗帘也不敢拉的。实在不明白,欣赏就好了,有什么好拍的?现代人为什么这么爱拍照啊。想起了一部韩国老电影“八月照相馆”,那时,一张照片是郑重其事的,有庄严感,少才会珍贵,多了就成泛滥。这又是另一话了。
看到喜欢的老房子,喜欢默默地站在楼下,看人家的阳台,窗台。
结结实实的阳台,结结实实的高兴。
常看到日剧出租屋,起居室总设两扇落地门,连向阳台,面积不大,却会保留足够的透气空间,这是一种造屋理念吧,人们任何时候都需要阳光,需要张望。而这个张望的动作,很重要。进退之间,家是安慰,再小的面积也是需要阳台的。可是,现在的人造房子,房子百平,阳台也是要围起来,他们不需要这个过度,不知为何?人和自然隔远了,心就容易狭窄。
去买书,好久未去的书店,选好一本法国翻译小说,南京大学出版社的版本,这个出版社曾出过不少品相不错的书,付钱离开,老板突然说了一句:你是不是做过编辑?我愣了一下,笑着问你认识我吗,他说你跟我认识的编辑很像,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性格中有挑剔的成份。记得来过书店几次,选书因为版本问题问过老板,可能他记住我这个对版本挑剔的顾客。我笑着回答:我把它当作表扬了。编辑,曾经是让人骄傲的名词,多少年过去,它好像也有一种“堕落”。
铁路、大桥、长江,独属于江城的风景。在江边吹吹风,席地坐坐就很开心了。雨过天晴,头顶风云变换,绿皮火车呼啸而来,多好的动景,作为在武汉生活几十年的人,我也是隔段想来看看的。它总是老样子,属于这个城市的老样子。桥都坚固,路都光明。桥上桥下,彼此互为风景。而它附近的位置,都要被开发成综合商业体,仿古网红模式,灵气是没有的。只喜欢抬起头来看桥,看云,看大江东去,它们都是过去的样子。有些人在游泳,有些人在吹风,有些人已消失……想起了电影“返老还童”的台词:“有些人,生来注定可以悠闲坐在河边;有些人,会被闪电击中;有些人,会音乐;有些人,是艺术家;有些人,是游泳健将;有些人,懂纽扣;有些人,懂莎士比亚;有些人,是妈妈;有些人,是舞者……”这是电影台词,我却一直记得。还记得影片中关于“偶然”的诠释,芭蕾舞演员戴西遇车祸。那个瞬间之前,很多事情在并行出现:一个女人出门购物,发现没带外套,回去取,电话响了,接了电话,聊了一会,出门搭出租车,车子开到一半,遇人横穿马路,车停下来等,接着,车子开去糖果店,等她去取包裹,打包员昨晚刚和男友分手,伤心得忘了提前打包,女人等了一会再坐车继续走。而黛西从剧场排练出来,看到朋友鞋带断了在系,她等了一下,两人出门,走向大街,不早不晚,迎面撞上那辆出租车……如果那天那个搭出租车的女人没有忘记带外套,电话没有响,挡路的男人没有出现,打包员没有和男友分友,黛西朋友的鞋带没有断,任何一个意外没有发生,黛西都会和出租车擦肩而过,可是生活里没有如果……多么好的影片,一直记得里面的台词和情境,可这样的片近几年少了,看了几部近期影片,不忍看,生硬表达,内核撑不起来,多么空洞无着啊。被快餐文化浸润久了,在空洞中生活久了,人是不知不觉被掏空的,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我们要用好的东西来喂养自己的大脑。
有想法即时去实施,不然,就永远停留在想法,等于是没有。比如,重读“浮生悠悠”丘彦明的荷兰笔记,看到一种家常菜饭的做饭,很简单,菜加油盐炒个半熟,再倒入电饭煲中跟饭一起煮,试一次,居然味道不错,看上去不好看,吃起来却味道不错。
我们常常为自己的愚蠢买单,这种不知不觉的愚蠢总是事后才总结的,当时也许意识到了,却没有及时停下来。旧单元楼加电梯,电梯间加好,加出来的部分铺地砖粉刷涂漆统一进展,拖的时间长,本来简单一周弄完的事,上上下下统一下来,却拖成数月,一道程序完了,做一次清洁,另一道程序又来了,再做一次清洁,再等。本来自己找人弄,一周肯定可以弄完,可是统一弄,就是这样的结果,不可控,被动,好像无用功多做了好几次,中间也意识到了,可是想想都做一半了,等等算了。大概就是这样的心理。空气中灰尘,化学物质,味道,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时间精力都耗了,事情还并非自己所愿。这只是生活中的小事,算不得什么,大事是否也有这样的耗?人是需要时时警惕和反思的。每一个行为其实都是选择。要时时过过脑子,养成思考的习惯。
夏天的早晨,骑车时,一段下坡路,细碎的光影穿过树缝,一路滑行,耳边有宫崎骏的“幽灵公主”主题曲,很是谐调,多么夏天的感觉。这种瞬间的感受,稍纵即逝。
把时间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要保持这种觉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