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圆桌有热茶

(2025-01-13 10:42:49)
            好像一个英国电影周,零星重看一些英国片。了解一个国度文化,看一些经典的书和电影,应该是最接近文化内核的方式。
          “傲慢与偏见”,拍于英国乡村,好看的房子,雾重重,有圆桌有热茶,这是英式生活的愿景,无关阶层,是一种生活习惯。坐下喝杯茶,一家人围陇来,没什么过不去的事。他们也爱八褂,也爱婆婆妈妈,生活围着餐桌或茶桌转。只是,他们手上都拿着书的,好看的牛皮小开本书,翻了好些年头的样子。客厅兼着书房,夜晚,有炉火,一家人在阅读、聊天、弹琴中度过,当然,也有远亲近邻的社交聚会。如同风景一样,永恒中有流动感,只是一种生活习惯,那种习惯看起来比刷手机更能让人心神安宁,脑袋是静的,有一种审美在里面,这就是读简·奥斯汀的精髓吧。不谈意义,生活好像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家在那里,人在那里,坐在书斋里,外面的世界还在那里,有某种永恒,一种小,一种大,自然融合,并不相悖。当然,执爱的阿加莎书和影片里,总有个爱织毛线的马普尔小姐,那是另一话了。
          想起董桥一本书中细节,他写到少年时在南洋上中学,一位清秀的文学老师讲“简·爱“,一个学期只规定读“简·爱”,每个星期出思考题,有的问情节,有的问人物,有的问事发地点的居室布置、天气描述,让学生选出十段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一边翻阅一边写答案……这是她教文学的方式,深读细读,读通读透。有个同学说简·爱的模样没有老师好看,只好想像简·爱是老师的样子……女老师上课用书是家里传下来的“简·爱”古版……董桥先生在英国呆了多年,他说英国人还是老样子,几百年不变,不爱多话,自己理自己的事,当政的人除了让老百姓享尽福利外,好像也不问别的。他经常逛英国旧书铺,他这样写:走出书店时漫天晚霞,路上的每一棵树自顾自默默成长,各自开花,各自结果,各自消受春风和秋雨……多么好的场景,关于旧书铺,有名的“查令十字街84号”,曾长长久久地打动过我,那也是另一话了。
           回到英国电影,因为凯拉·奈特莉,那个主演过“傲慢与偏见”、“赎罪”的英国女演员,眼神格外灵气,我看了她主演的另一部电影“再次出发”,这部则是典型的美式影片,讲自由,放松,无限可能,思维不固化,这也很好,典型的美式文化,跟一个国度的气质是有关系的。文化真的谈不上好与不好,不可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特点,好像一种激发,在日常中多一种思考,让思想有流动感,不要固化而已。我就是这么理解不同文化的。“再次出发”结尾很好,不落俗套,没有大团圆或下一个结论,女主角骑着自行车行在路上,人生好像自行车前的一个藤筐,是空的,要装什么只是自己的选择。她脸上有笑,前路无限,没有想到回到哪个男人身边,或是去做个什么大事情,它只是继续。不俗气,不迎合,不下结论,只是自然而然。
            想起了小津的电影“晚春”,个人很偏爱,那是日本的样子,文化差异多么大啊,每个国度都有它独特的样子。世界大同后,个体差异在消失,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不好说。以我局限的思维方式,一个人即使走遍世界,如果内心分裂、撕裂,那么,多元化未必适合它;而内心统一和谐,能够发现别人的好与不好,阅尽千帆后,转过身来安安静静过自己适合的生活,才算是一种真正的吸纳,生智慧。我们需要出门行走,并不是去打卡,去比较高下,而是增长智慧,不是吗?如果没有长智慧和认知,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学会独立思考,去再多地方都没有用的。
           煮壶热茶,摆盆水仙,再翻几页“红楼梦”,是冬天爱做的事。书里,贾宝玉、史湘云还在打嘴仗,林黛玉还在使小性子,而袭人永远的知进退,得长辈认同,性格有一种圆滑,让人依赖并不真正喜欢;贾环还是一脸扶不上墙的样子,总觉得全天下的人在欺负自己,自己烦自己又无奈何的天性……那些充满缺点、小奸小坏、无伤大雅的人物,一个个从眼前闪过,看他们饮食起居,四季更迭,寒来暑往,多么有意思……“红楼梦”百读不厌,随便翻开哪页就可读下去,像去串个门,大大小小的人物都是熟悉、可亲、真实的,他们是人,并不是好人坏人,他们也在穿梭,活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如同奥斯汀家族里各式各样的人一样,他们都是亲切的。
            茶点嘛,一碟泡姜当茶点也不错,暖暖热热的,姜是宝物啊。这世界,总有那些不起眼的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旅途中的书店
后一篇:丽江的早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