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我生命中另一个至爱所在。好像我这个人,爱好还是不少的。用家人们开玩笑的话来说,都是些无用的。
看一个东西,能看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就可以了,这样可以训练自己的眼光,能够欣赏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被带偏。到年底了,电影市场五彩缤纷的,因为有一段时间被烂片倒了胃口,我已经很久没进影院了。
前段,去看了”好东西”和“风流一代”,周末前后两天看的。“好东西”看的时候很顺畅投入,挺轻松,但看完也就完了,不会列入重看的片,它比较符合这个时代的特点,放松,即兴,有女性关怀,另开一扇窗,没有大命题和
说教,导演有独立思考,能把准时代的脉,演员表演自然,跟主流电影不一样,可以成为现象级电影。当然,影片成为经典还有距离。另一部,“风流一代”,冲着贾樟柯而去,他的片,是一种小众,有想法有特点,喜欢他前
几年的片”山河故人“,但这部,说实话,我看得打了瞌睡,知道他要表达什么,但要自己生硬地把片子的内容往表达上靠,是累心的。听说都是以前电影的余片重新剪辑而成,电影看上去有一种断片、生硬之感。如果一部片,让我注意力四分五散,我不认为是好片。艺术这个东西,有时跟个人创作生命力还是有关系的,某些时段,生命力迸
发,如山泉涌动,就出好活,某些时候,就是下坡路,这个没办法的,写作也是如此。贾导的电影只用一个主角,他的夫人赵涛,永远的赵涛,永远出现在贾导的镜头下,她从年轻到初老,样子变化不大,不漂亮,但眼神有内容,演技还是不错的。
电影好不好看不是自己能决定的,重要的是这次看电影有意外收获。一直不太喜欢开在商场的影院,但现在没办法,影院几乎都是楼中店,七弯八绕的,弄得人提不起兴致去。去一家步行20分钟可至的影院,不想从商场中心走,不喜欢人多,那么就找角落里的电梯,这些电梯通常是工作人员或是商场店铺员工走的,还真被我发现了,在影院一个不起眼角落,需要经过一道门,很多人不会注意。电梯下到一层,就是大楼户外夹道,也在不起眼角落,很好走,不用穿过商场。想着,以后就来这里看电影了,记住路线就好了。人到一个环境,要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的东西,不要一味去否定。以前,这个商圈,我很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那种庞大且热闹,有暴发户气质……只是看场电影而已,取自己需要的就好。
好像这些年,很少有从影院出来,情绪分泌多巴胺,都是平平淡淡散场,没有想到去喝一杯,前些年,看到好片,我常常激动地去喝一杯,当然是喝咖啡。这些年,好片少了,进影院也少了,怀念真正好片如云的时代,文化界生猛活泼,多么鼓励人心智啊。生猛,活泼。而这些通常出现在经济大环境空前活跃的时代,任何事情是相辅相承的,不能孤立在外。
一路步行回家,心里没有涟漪。
反倒是这段时间对纪录片上瘾,晚上在家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拍于2021年,我没看过。看得咯咯笑,真好看啊。蛮羡慕那些专注的人,精细手工活儿,常年累月,在他们的时间里,有一种长期的不变,心是稳的,他们说自己已跟社会已脱节了,其实是自嘲的话,或者说,他们在自己的一条路上深耕,不会左顾右盼,眼花瞭乱。心稳手稳,这是多大的幸福。工作间在故宫,偏角小院子,也是阳光灿烂的,门前有杏子,杏子熟了,打一杆子,随便吃。周一是闭馆日,在故宫上班的年轻人,骑着车穿过空无一人的故宫广场,有穿越感,车轮滚过岁月。一件文物经自己的手修复完,送去展厅,他们是用目送的,有感情有心力在里面了。个个说话都幽默,毫无学究气,大概还是环境养就的气定神闲,幽默是养出来的。他们开玩笑说,皇宫的柜子修不好,古代是要砍头的,现在院长不会砍头。
回到电影,电影好坏,在我只有一个标准,会不会重看。能让我重看的电影,在我的心目中就是好片。
聊聊好看的电影,不谈远的,谈谈近些年的。
“三块广告牌”是喜欢的片,人的情绪被对方点燃,一个个交手碰撞,尘土飞扬,生猛辛辣,不下结论。困境下,想去做点什么,结局并不能挽回,无能为力的事太多了,但发了一个声音,便有了回响。柯恩嫂,本名麦克多蒙德,因为这部片,找了她所有的片看。“阅后即焚”,她和皮特都参演了,剧情荒诞可笑,愚蠢和贪婪带来的毁灭,少有例外。柯恩嫂在影片中蠢得那么理所当然,一本正经;皮特,也是蠢的,蠢得明明白白,无可救药。现实世界中,也是如此的,戏里戏外,那一个个嘲笑别人的人,也没发现自己的蠢和贪。这部影片是我一直认为的好片。用好“”戏谑”并不容易,你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喜欢那个冷面柯恩嫂,身上只有角色看不到本人。关于她,还有一个剧集“奥丽芙·基特里奇”,改编自一本普策利奖短篇小说集,原书也一并看过,那部剧还有另一个名“微不足道的生活”,喜欢后一个名。取材不错,柯恩嫂在剧中演了一个小镇主妇,心里百孔千疮,脾气一点就燃,各种不堪,遇见和经历,心里却有一个说不清的角落,那种平静下的绝望,还有那么一抹光,隐隐约约出现。只有科恩嫂才把握得那么好。多么优秀的演员,长相并不妨碍她的优秀。
好片要拍出那种微妙的复杂性,没有好人坏人,只有人性的复杂。
还有“革命之路”,凯特·温斯莱特和莱昂纳多的演出,在“泰坦尼克号”过去多年后的对手戏,从心里讲,并不喜欢“泰坦尼克”,它是大片,但不属于经典片,就像说某部电影是好口碑片,却难列入经典,一样的道理。喜欢温斯莱特是从这部片开始的,她已步入中年,这部“革命之路”是被片名耽误的电影,不过是主人公住的地方叫“革命之路”,一对夫妻几乎被平淡生活磨垮心智时,终于找到了一个兴奋点,就是移居去新的地方,两人为这个兴奋点在做着各种准备,生活好像有了目标,却不足以抵挡随之而来的种种意料之外和无能为力,他们再次被击败,上一次是被平淡和庸长,这一次是被更具体的人生变故,更为彻底和残酷,连平淡都显得遥不可及。结果,当然两败俱伤,其中一人失去生命,生活不能回头了。绝望和希望再失望交替,一种彼此的困境,时代的困境,通过小人物的生活演绎出来。非常棒的片子,表达人生有失败的可能性,结局不一定是光明的,把判断留给观众……
2024年的法国影片“坠落的审判”,一部无结论的片。家庭成员面对一件人生意外时,各不相同,有的人走出来,有的人沉沦,而生活还在继续,每个人都在变化发酵,而这个发酵是看不见的,悲剧是被忽略的小事累积很久后的爆发,它从来不是偶然,而审判,从来没有具体的对象,在人性的复杂面前,简单的结论从来都是苍白。
对电影来说,太过简单正面或负面的叙事,其实都不太爱看。因为有一种迎合,知道正常事情该往什么地方发展,但哪有那么多应该?真实生活不是这样的,人生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偶然和岔路,电影不是下结论,而是拍出生命中的那种无解和尴尬,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已逝导演黄蜀芹曾说,电影就是在一个应该开南北窗的地方开东窗。
前段时间,听一个谈话节目,嘉宾毛尖提起前段上映的片子“出走的决心”,说不太喜欢,原因是一个人身上什么都放进去了,疫情、下岗,个体身上没有多少剩余物,只是一个完美受害人,解决的办法也很线条化,就是出走,没有把更复杂更无解的东西表现出来……她讲得很到位,我也有同感,也不够喜欢这部片,当时因为喜欢公路电影去看的,我把它当公路电影去看,当然,它不属于公路电影。怎么说呢,太过正确了,太了解观众心理了,直线思维方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