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的清早,古井豆腐坊,是一定要去的。清晨打水的人多,带着大壶,井水是天然的,打回家煮饭,烧茶,煨炖都合用的,天然的好自不用多说。井水是一口好豆腐的源头。紧邻的豆腐坊是一大早就开门的,作坊里工人已早早活起来忙活了,打豆腐,做豆腐,全手工的,新一天开始了。楼上是可以品尝的,5元钱豆腐脑、豆浆随便吃。二楼,依然是旧的,朝阳透过老式木条窗,照矮桌椅上,倒有一种清洁,有几个本地人在吃早餐。我爱豆腐的一清二白,新鲜看得见。最早,喜欢日本电影“母亲河“,就是被那个临街的豆腐坊迷住,一大早的,小城的人散步过来,坐门口吃一块鲜豆腐,滴几粒酱油就好。多么清白的早晨,开启新一天。喜欢海桑的那首诗“你呀别再关心灵魂了~那是神明的大事~你所能做的~是些小事情~思念母亲~静悄悄地做人~像早晨一样清白”……在豆腐坊喝到的豆浆意外醇厚,没加糖,是扎扎实实的豆腐本味,一边喝一边赞。对面一位老太太,友好地望着我笑,闲聊几句,格外有意思。老人家是建水本地人,儿女在四川安家,她随去,建水的房子早卖了,但每年都要一个人回来租房住两个月。老太太81岁,背双肩包,皮肤细腻,谈吐清晰。她说自己租住期间,也不开火做饭,建水吃的新鲜便宜,10几元钱炒三两菜,还告诉我哪一条街是本地人吃饭位置,哪里住宿便宜又好,很热情地要带我去看。我说你一个人身体还可以吗?她说没问题,这里都有认识的老街坊,吃吃饭,串串门,到处走走,挺开心的。老太太这是时髦的旅居生活啊,希望我将来也能这样。她吃了豆腐脑、豆浆,还要吃糯米饭,胃口很不错。告诉我建水糯米饭好吃,热情地分食给我。看到她,我想起多年前认识的一位中医太婆,每顿两大碗米饭,身体棒棒,她告诉我,人食五谷,身体才有劲。自家母亲也82高龄了,在外,遇到与父母同龄的人总觉亲切,老人家行动自如多么好。那一天,我因为要去看古建,没能跟她走街串巷,想来自己还不够真正随性,是计划为先的人,没有珍惜这些机遇,跟当地人多走动才是真正的深入当地了。不过,短暂的相遇也格外感恩。
黄昏,奔一座古桥而去,非常喜欢双龙桥。是特意去的,小火车的路线因为停留时间太短,放弃了。不喜欢那种有时间限制的观看。看一座桥就像欣赏一家博物馆,匆匆忙忙就没意思了。古桥像一座庙宇,是安祥的,只是看看,心就定了。的确是这样,从此岸到彼岸,桥中有楼阁,敦敦实实,可避雨挡风歇息,夏天,附近的居民可以纳凉。青石板路,有时间的包浆,幽幽光泽。十七孔桥,一边太阳落下,一边月亮升起,这个黄昏交接的时段,古桥自有一种韵律,脑子里响过的居然是巴赫十二平均律,复调循环。相信吗,音乐是在特别的时候冒出来的,毫不冲突的和谐。所有的文化,都是相通的。晚风中,桥阁风铃声声,我在古桥上来来去去踱步,400年的光阴凝聚在这一刻,时间是什么?我看到它在古桥上一寸一寸地移动。古桥的模样是好看的,看不够,时间,只是让它起了包浆。一边看夕阳,另一边看月色,有人在对岸拍古桥,桥上桥下彼此是风景。天暗下来了,像缓慢拉陇一道帘,古桥隐没在黑暗里,桥歇息了,我也累了。下桥处,有夫妻摆的烧烤摊点,只烤牛肉串和蔬菜串,一样来两串,吃不是主要的,是想在桥边坐坐歇歇,还是因为桥啊。对面有榨果汁的,要了小杯的,店主拿出橙子,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一滴水不加,榨满一杯递给我,感觉建水人真实沉啊。牛肉串格外香浓,小吃小喝的惬意,这座桥给我如此附赠,夜风清凉。对面是稻田,起了灯光,夜了。我与这座桥,是有缘份的,庆幸自己没有匆匆而过,我写它相守三两小时,很充实。想起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一次读到时,我流了泪,地坛某种意义上是他的精神故乡,庇佑了他,他这样写:“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个角落,喧嚣都在远处……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了,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去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安顿下来。当我们行色匆匆时,其实都是在错过身边事。一桩桩一件件,那些不起眼的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