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要外出一天,我过去接管陪伴父亲的任务,父亲并非失能老人,自己起居饮食都没问题,但记忆力不好,不能一个人呆着,容易出危险。这一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十二时辰。
7点半左右他起身,洗漱,我给他准备早餐,热牛奶,煮鸡蛋,蒸花卷,蒸花生红薯,一只弥猴桃切好,等待父亲。他
洗漱花的时间久,这是他当医生落下的毛病,喜欢洗手,到老年总觉得洗不干净,一次次洗,洗过又忘了
已洗。也不是什么大毛病,只是怕他站太久影响腰椎,要提醒。
父亲胃口不错,端给他的东西都能吃完。早餐吃完,他又需要一番洗漱,重新洗,还得提醒不能站太久。我则清洗完碗筷,同时准备好中餐食材,计划是炖黄骨鱼豆腐汤,父亲爱吃,再炒青菜碎毛豆虾仁,洗菜备菜,食材列好。开始泡杯咖啡,写点东西。让父亲坐到身边,可以晒太阳,边做事边陪他聊天,聊聊天气,阳光,往事,问他要不要喝热水,提醒他上洗手间,老人行动迟缓容易尿身上,这对于高龄老人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事,多提醒可以化解。父亲坐在书桌边,看一些干休所发下来的简报,划划笔记,虽无用,也是消磨时间的方式。问他为何不写毛笔字,他毛笔字写得不错的,前些年给他买了毛笔,束之高阁,也并未见他用。老人就是这样一步步老去,无声无息的,等你意识到时,他已封闭了内心,缩在壳里了,龙应台的“目送”已写尽了这些。我们只是平凡的子女,细心点可以观察到,不细心这些都会忽略不计。
阳光很好,父女俩有话无话地呆着,各做各事,不时聊两句。一晃到十一点半,开始弄鱼汤,炒青菜碎,鱼汤没问题,豆腐、鱼都适合老人牙口,但青菜切碎还要煮烂,父亲牙口不好嚼不了。弄好,分成小份让他单独吃。父亲有个不好的习惯,有人跟他一起吃饭,他就要谦让,多年的毛病,改不掉了,说也没用,所以实行分餐制,安排给他的都要吃完。他边吃还不停地问我,你吃鱼了没有,喝汤了没有。我得一遍遍回答他,后来发现他碗里的鱼还在留着,生气了,说不吃就浪费了,我已吃了两条,他才吃。
饭后,我洗碗,他又是一番洗漱,不停地洗,牙,手,脸,这个毛病改不了,只得提醒他,已洗过了,不要站太久,要午睡了。爸睡眠不错,基本倒下就睡,能睡两三小时,过时间要叫醒他,不能睡太多,像小孩一样,要起来活动,不然晚上睡不好。今天有雾,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平日他还要外出散步的。
下午,客厅的阳光已稀薄了。我翻看龙应台的书“大江大海”,问他一些年轻时的事,聊到战争时期,去台湾的那些大陆人,再转身已是60年过去,从懵懂少年到白发苍苍,老泪纵横,那一代人的命运因为一场战争改变了……父亲前些年一直想去台湾看看,还给他办好了通行证,因这事那事没能带他去,后来,台湾取消自由行,他年岁已高,也不便远行了。有些事,做了就做了,没做可能永远不能再做了。即时做,永远是个值得学习的好习惯。
黄昏时,打开电视让他看看,正播“人世间”,剧中的母亲中风倒下,失去知觉。跟父亲聊起中风话题,他是医生,讲这些倒是头头是道,让他讲就好了,老人要多讲话,不然更是退化了。后又看纪录片,讲鸟的,再跟他聊聊鸟类,瞄几眼电视,看几眼手里的书,随便讲讲,让他起来走走,不要久坐。
下午又炖了一锅莲子银耳汤。
妈回来。他们的习惯是不怎么吃晚餐。用鱼汤加青菜碎虾仁给他们做的烫饭,一人一小碗饭,一小碗银耳汤。简简单单,量小,好消化。
一天结束,我也返家,爸妈情绪都不错。我顺利完成任务,不过一日。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照料老人的,试问如果换作我,有无如此耐心,答案是未必。都是难的,面对种种单调和重复,以及无力感,该如何应对。我庆幸妈耳聪目明,身体不错,他们不愿意请人照顾,不习惯有外人在,说自己完全可以,这得益于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人生多有的是平淡和无能为力,在平淡中有点心得,便是生活的盐了。有一次,听一个访谈节目,一位嘉宾的话印象
深:要处理身边的事,克服远方。平淡的事,怎么找到最佳方式,是需要花心思的。如果听之任之,时间如流水,三餐四季,过去了就不再来。这是需要提醒自己的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