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雨的周末。好像今年夏天,都在雨中度过。循环听“永远的微笑”:“我不能够给谁夺走我仅有的春光,我不能够让谁吹熄我胸中的太阳。心上的人儿,有笑的脸庞,他曾在深秋,给我春光,心上的人心,有多少宝藏,他能在黑夜,给我太阳……”词曲作者陈歌辛。是陈当年写给妻子的歌。那是特殊年代,它并不是情歌,而是写给每一个人的希望,词曲都很棒。陈歌辛自己,并未度过特殊时期,他提前结束了生命,把春光留给了世间的人,美好背后尽是残酷。
看法国影片“坠落的审判”,新片,法律相关的片,讲的其实是人性。一件意外之事打破了一个家庭的平静,而家庭成员,也像一个小社会,有人过得去,有人过不去。暗流涌动,巨大深渊。在最后的时日里,这个男人面对的不是婚姻里的战争,而是他自己人生的失败,他过不了自己的坎。其实,总体感觉无关婚姻,说的还是人。记得有一句台词:我以为输了就是输了,赢了会有奖赏,没想到,赢了不过是恢复正常。片子没有结论,只有过程中一层层的剥离,有探索性。错、对本是太过轻浅的词,生活中的层次,远比这个复杂微妙得多。记得多年前看李沧东的一部片“密阳”,个人也喜欢。有探索性,不下结论。好片跟烂片,隔着几重天。前段,偶然看一部现在的热门影片,真的,看完后走出影院,沮丧得很。这样的片拍出来有何意义,仅仅是为了票房和娱乐大众,却缺少电影人该有的价值观。那些没有好片子引导的年轻人或是成年人,思想是不是会越来越单薄和平庸,有时平庸是一种恶。它与平凡是两个概念。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每个人的人生都该有岁月流下的金。好片子,无关类型,无关悲喜,它只是让人看到希望和探索,它本身是开阔的,带你看到一片海,而不是一堵墙。
听圆桌派聊天话题,聊穿衣的话题,有点意思。听到两个有意思的点。一位建筑师谈在国外看到穿衣好看的人,并不是穿得有多好,他们身材也可能走形,但胜在自信自在,快乐并自然;而在国内看到一些身材不错的女人穿衣,却感觉没有美感,是何原因?是因为走路不自信,好像是角色穿衣,不是人穿衣,是他人的衣服,不是自己的的衣服。穿衣嘛,干净、自在最重要,其他的并不重要。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谈街区,提到了一个名词“缩街”,做小街区。现在街道太大了,窄街道、小街区在消失。出现大量商业体,却失去了各种有意思的小店,没有溜达的空间。对于我这种喜欢步行的城市动物,也是谈到了心坎上。话题中有有个细节印象深,建筑师谈到去意大利都灵,在小街巷遇一家唱片店,选了一张唱片播放,边听边跟店主东聊西聊,聊得高兴,店主去买杯咖啡给他喝,接着聊,再听另一张唱片。那天有雨雪,他在唱片店泡两个钟头,花十欧元买了两张唱片,得到的附加值却无价。另一位港人聊到以前去北京,有不少巷子里店铺可以听爵士乐喝小酒,还有淘碟的小铺子,那是电影发烧友的天堂,跟老板眼神对上,知己来了,老板会爬上楼去找自己收藏的碟片献宝……有意思的小铺子像城市肌理、纹路。现在的一些店铺,一百家等于一家,扎堆、无个人特色,小店就是要体现差异性。谈话中聊到阿城“威尼斯日记”,也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
说到小店。某天黄昏,我去一家小书店,店主是年轻女孩,气质笃定,这种笃定是该干什么干什么,不着急。翻到书架上茨威格的书时,跟她闲聊了几句。她说守店可以看书,就是赚了,不太关注流行信息,讲说自己没出过国,也不太喜欢旅行,除非有事出门。她的住处跟书店隔得很远,问有无不方便?她答,喜欢住处,也喜欢这里,这中间就是一段旅程……听了,愣了一愣,这样的话,很多有阅历的人,不一定说得出,那是内心笃定的人才说得出来的。
后来,我想到佩索阿的诗:如果我伸出胳膊,正好达到胳膊达到的地方,不超过一厘米~我只触摸我能触摸的地方,而不是我想触摸的地方~我们常想别的事情,我们总是在它外面~因为我们在这里……还有一句,我曾经引用过多次:让我们保持安静,被生活环绕
……
她说没出过国,不爱旅行,我觉得正常,因为她内心是定的,没有比较,说出来自然而然,外人看到的也是自然而然。什么都不重要,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比较重要。“我不太受人影响,一直是情绪稳定的人。”记得这个女孩说过的话。多么稀有的天性,知道在如今的大环境里,做到这一点有多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