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笔记

(2024-04-10 09:33:59)
               清明前一周,陪父母回父亲的祖屋,给先祖们扫墓,父亲已88岁。这样的年岁,随时可能是最后一次,都说不准的。
              路上经过邻近的垸落, 满目油菜花田,路口一株樟树380岁,一个迷你型小庙,保佑一个垸子里的数户人家,只管一方天地。这样的小庙令人安心吧。老百姓的风调雨顺是最高信仰。默默遥望那株古樟。
            叔叔72岁,是风物人情活地图,爱说话爱管闲事,年轻时吹拉弹唱样样来。一家族总要有个这样的人,才不至无趣吧。父亲跟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倒是蛮喜欢叔叔的性格,敢说敢做,一生都在动,说树挪死人挪活。他学农业出生,当技术员后转行政,熟知每一种农作物习性,知道怎么移植栽种。70岁以前他自己种菜,老家的菜园,一直保留,他隔三差五搭公汽从城里到乡下,辗转不怕麻烦。多年前跟着他一起去过菜园,瓜田李下,他讲个不停,哪种早上浇水哪种黄昏浇水,什么要搭架子,用什么防虫,什么食材虫子不爱吃人类吃最安全无污染……前两年心脏病手术后,菜园做不动了,交给别人种,只在院里挖了一方地,种了几株白菜,一株桔树,一株茶花,长势喜人。他依然隔三差五搭公汽从城里到乡下,说乡下自在。
            叔叔平日喜欢写历史村志,对过去的细节了如指掌。一笔字也不错。祭祀的礼节,他是懂的,怎么个程序,如何进行,习俗是这么传下来的,后人要遵守。以前我不置可否,现在年岁渐长,倒觉得这些传统自有它的好,照着做就是了。当然,一些排面上的东西需要减少,但自家的礼节是要守的,那是自家人的事,是要有敬畏的。他还经常发明一些实用小物件,信手拈来的事,自然而然。
            如果有心,常常会发现身边有意思的人还是不少的,他们也许是你的亲人,因为熟悉而忽略,人们反而容易过多关注那些遥远的与你并无多大关系的人。想起人类学家项彪提到的“附近的消失”,是值得思考的。 
            对项飙的《把自己作为方法》印象很深,他说自己看问题的方法,跟温州做打火机的人最像。他经常提到老家的三舅舅,对身边事情观察非常敏感到位:能把他身边事形成一个图景,比如做年糕,他会把浸水、攒米到火候掌握很系统地讲出来,能够把其中的道理勾连出来,事情与事情的联系也就清晰起来,形成一个图景,图景这个概念很重要。给出一个理论,而不是结论。他在农村调查会发现,“任何村都有人能把村子的事说得清楚,这其实不容易,我们现在跟年轻人谈话,让他把学校的事,讲清楚这个体系是怎么运转,基本的权力结构是什么,主导意识是什么,每个人的动机是什么,能够分成几类?大部人讲不出来。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训练,有意识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做一个独立的叙述,也不用分析,就是叙述。”
            项飙强调这个乡绅气质。
            “真正的英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生活的每一天。”
            “自洽不是封闭起来的自洽,而是小地方都是一个小中心,像一个穴位,贯通全身,要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把关心的问题,用自己的位置讲清楚,把自己的情况讲透了就可能对世界有影响。讲普遍性的问题,蛮牵强。这大概也是现代人的通病吧。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也有类似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对普通人,是有启发性的。我们能否把自己现有的生活讲清楚,过明白,而不是过多关注别的地方在发生什么。
            思绪跑题了。 
            陪父母扫墓,叔叔带路。预报大雨未下,凉爽有风,泥土清香。人与天皆有机缘。母亲在祖先墓前不停碎碎念,默默看她,不去打扰,老人总是各种心事,那个随时准备离世的年岁,他们的心思我不全懂,只能试着从人之常情去理解,较之过去,我如今多少能理解老人了,他们需要安全感,需要被认同,需要一种优越感,这不是坏事。我妈看到亲戚朋友婆媳相处难,说,所幸我没有儿子,不用受闲气,看人脸色,万事自己作主。我笑她,只要教得好,儿子女儿都一样的,哪分什么儿女。老人怎么想就随他们去吧,让他们有好感觉不是坏事。前段时间,陪妈买衣,发现她犹豫,同款的两个颜色不知买什么,我说喜欢就两件都买,穿一次少一次的,你也难得买衣,碰到了喜欢就买吧,价格也不贵。买下,对营业员讲,下次我妈自己来,对她耐心些,老人买东西都这样,犹犹豫豫,瞻前顾后,下不了决心的。我不喜欢逛商场,陪妈例外。
            叔叔细心,父母年岁已高,百年后的事情他都提前准备张罗,一切井井有条,我有不懂的问他就妥当,不必担忧。父亲家族的墓地风水不错,那里躺着太祖,爷爷奶奶。一个家族都是在一起的。那也只是他们那一代人才有的,不必恐慌,不必到陌生的地方。
             祭祀后,陪妈妈散步,满眼的油菜花,青树绿脉的,荷塘已有生机,不久后的夏日,自是满池生风。妈妈蹲在路边摘野菜,说准备三月三煮鸡蛋,我不识,跟着看。我妈已82岁。默默看她的背影,心情复杂。
            一桌土菜,是阿姨做的,因为我们回,她也临时从城里返乡,煮锣罐饭,焖米汤,蒸鲜鱼加辣椒糊,因为鱼鲜美,我回家也买了阿姨推荐的辣椒糊,自己试着蒸鱼,也不错;腊排骨烧菇子,豆油皮鸡蛋,炒现摘的青菜,山粉圆子,蒸鲜蒜头,家常小菜种种好吃,满口清明时节的清爽气。一样样吃,添饭,喝米汤。阿姨说,正巧,下午有娘娘庙会,要去参加。我因父母高龄,要返回,无缘去看看,倒是想看看乡间庙会的。兴致难得。
            隔屋的一对同宗远亲,多年未见,背已佝偻,却操心孙女的婚嫁,嗫嚅间接让阿姨请我帮忙介绍,说儿子不争气,孙女大学毕业考取公务员,因父母感情不和,不愿意谈婚论嫁。我劝她,过好自己的生活,一代管一代,这一代年轻人想法不同,不结婚生子也没什么的。可心里知道,我这样说话是没有换位思考的,他们那种环境过来的人怎么可能不操心,想起了鲁迅的祥林嫂,也许,大概,我是自私的,连口头应承敷衍都没有。
最近杂事太多,有反思,有些事是自己一念之间成形的。人生,总是得到、失去同时存在的,任何事情都是双面的,无一例外。需时时警醒。
            最喜欢的事还是静下来读书写字,心神安宁的状态让我喜欢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