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走出非洲”,总是在某个时刻想到重看一部影片。音乐、结构、人物、影像,都是上佳,这是经典片的定义。意义,是自然呈现的,无需刻意。“走出非洲”,从书到电影,都喜欢,它很容易被归类为爱情片,其实并不是,可以说爱情只是影片的点缀,只是凯伦经历的一部分,最后早已超越了它,抬望眼,青山绵延。男人,好像配不上她。她的人生饱和度高,爱情,不过锦上添花。片中,莫扎特的音乐很搭,纯净的黑管响彻天地,与非州草原一脉相承。第一遍,我也看到爱情,几次重看,更多的看到非洲的生命力、自然的丰美,凯伦的卡其色,茶具和瓷器、书房、鲜花,最重要的是,一个女人随着岁月迸发出的生命力,缓缓释放。
凯伦的大地色,或者说卡其色,好像是今年的流行色,流行这个东西不过一种循环。影片拍于1985年,已过去了差不多40年,可是影片里的服装,一点都不过时,或者可以说,我们倒有一种落后于它。凯伦大地色的衬衣、外套、披肩、洋装,都是好看的,帽子别致,不夸张,可以成为日常。另外,她的婚礼装,多么雅致,优雅而不样板间。有时,我们看电影,看到一种审美,审美是一种引导,并不是浮华堆砌。品味这个东西,最终是一种日积月累。个人认为那是演员斯特里普最美的时间,虽然她拍过不少优质影片,但这部片中的她,恰到熟年,举手投足,深谙幽微。
影片中,凯伦随身带来的茶具和瓷器,走廊空旷处,壁炉前,一杯茶的时间。影片中的家居也是好看的,客厅就是书房,很多的窗,书、台灯、屏风,烧得旺旺的壁炉,泡得滚烫的茶,是家的模样。围拢的沙发,是聊天阅读的地方。鲜花可以随意插在茶杯里。并不豪华,只有温馨,书都是翻过的旧书,没有簇族新,可以跟着人一起老去。人书俱老多么好。隔着屏,可以感受一种氛围。
非洲是天然的露营地,片中很多露营的镜头。篝火,户外桌椅,茶杯里的鲜花,无处不在的花。搭帐篷,是每个人都会的一种技能,可以随时随地。漫天的夕阳,天际线,美得醉人。非州的树木,总是独一株,天地之间,很大也很小,影片有一种奇异的空间感。某种力量让人变得开阔,就如一些人生的局限放在一个大空间里,阴影变小,忽略不计;而在一个小空间里,就自动放大,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一个道理。阴影本身没有变,只是置身的位置不一样。走出非州,每每让人有种释然,心变得开阔。作家毛姆说,我要的是令我专注的东西。细细体会了这句话,的确。我跟着非洲大地缓缓行走,它是我的一个向往,去和没去,都一样的向往。这是奇妙的。记得日本俳句里有句话:我在京都,想念京都的寂静。一种通感。这种通感是美妙的懂得。
影片中,咖啡花细碎的花朵,是粉白色的。凯伦说,上天是伟大的,给了你,又收走了。一场大火烧毁了她的咖啡园。她说,没有咖啡,我们还可以喝茶。她有个习惯,在糟糕的时候想更糟糕的事,发现自己还可以忍受下去。所有的辛苦和屈辱影片并没有刻意呈现,也是可以感受到的。所有的呈现,只是冰山一角,但我们可以看到冰山以下,自然而然。人生,可以带走的是什么,带不走的是什么。她在这个得到、失去的过程中,已成为了另一个人。“走出非洲“是凯伦·布里克森唯一的书,一本就够了,彼此成全。“走出非洲“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我明白了,有一个认识的友人,因为这本书,年轻时去非洲生活了多年,这本书应是她的启蒙吧。有勇气的人,总会得到上天的嘉奖。这也是真理。对于看世界,觉得年轻人多走走看看是很有益的事,走出去再回来,跟呆着不动眼光是完全不同的。这个眼光,决定了世界在我们眼中是什么模样,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悲喜都淡而化之,这是导演的高明。时间,空间,超越某种局限。
看完电影,像洗了个热水澡,身心舒畅。
感恩这种看到,经典看一遍有看一遍的感受,种种不一样,好电影可以这样丰盈博大,随着你的变化而变化。
就如“红楼梦“,看一遍,看第二遍,每遍看,都像全新的,我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悲欣交集。年轻时只看到宝黛,现在可以看到每个小人物,看到小人物的说话行事心理,看到每个人的命运。它就像真实世界的每个人,性格决定命运,或命运的不可测。对每一个生命体,心存怜悯或心存敬畏。一本书,可以从年轻读到老。每年,我都拿起来看,翻到哪页是哪页,很快可以看进去。最近翻看的是七十回以后,接近尾声,一个大家族或者个人开始衰落的命运,一个个的离去散去,每个人都奔向自己的命运,浑然不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