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柿子和繁花

(2023-11-06 20:07:47)
            霜降之日,我在北京。想想也挺应景的。上一次来,是三年前了。这几年,也好像是多事之秋,世事纷杂,真真一言难尽。时间,从不为谁停留。
            朗晴的天,北方的开阔。如面对一个淳厚的人,有释放的心情。
            一早,去石刻博物馆看石刻和银杏。银杏还未黄,塔前两株古银杏600岁了,想像它们扑天盖地的黄。工作人员说往年这时已黄,今年气候变化,叶子还是青绿。恰到好处总是要讲缘份的,错过就错过了,也无遗憾。倒是柿子正好,一株株全熟透了,熟透了,会“叭”一声掉落,枝头挂着字条:小心柿子打头。很可爱的字条。清晨光线爽落,古塔、雕刻,红柿子,北方秋天的绝配。久久地抬头。古塔上一个个小小佛像,细细看过去,表情各异,我独喜欢表情中的那些“拙”和“尬”,更贴近人不是吗?菩萨也是人的,有一种亲。露天园子里的石马石羊石人,那种拙简,同样也是喜欢的,一只憨憨石马头上顶着树上掉落的柿子。几百年前的时光和此时此刻融合得恰到好处,被氛围笼罩,找位置坐下,在阳光里好好发了个呆。
            在南池子附近的博物馆看一场“繁花”画展,此行的一个念想。喜欢金宇澄的书《繁花》,金先生是有些鬼才的,语言活泼鲜灵,他的画作亦是如此,想像力纷呈,个人认为不虚此行。小博物馆是老四合院改成的园子,有些小版网师园的意味,精精巧巧,笔笔到位。展览做得用心,透窗、天窗,借景,布展,移步换景,皆给人惊喜,当然,画作本身是最大亮点。城市街景系列、书名系列、自画像系列都很喜欢,转角楼梯上写着“我不响”,“不响”,是金先生《繁花》书里出现最多频次的词,人生,可不是多半时候,只能“不响”,无法言说,各怀心事吗?自己未必想说能说,别人也未必懂得。不响,自是人生常态了。
             来来回回看了几遍,看完展,在小园子里晒晒太阳,一池秋水,天和树,彼此映照,透窗内的画作,光影浮动,不响,挺好。喜欢这种看展方式,室内室外合二为一,是一种综合氛围,不是独独为看而看的。人家用心的地方,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一直喜欢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也是因为提供一种综合氛围,建筑,光线,布局,也是移步换景,每一扇窗景、每一个楼梯角都在表达美感。用心,谁看不出来呢?
            不太喜欢某大剧院的设计,独特是独特,但庞大、不方便,有些为独特而独特。第一次去,我就迷路了。绕着走了一大圈,才知道入口在下层。找到入口,身心俱疲,很难有好的印象。
在美术馆附近,喝羊杂汤、吃面饼,座位对面,就是三联书店,夜晚,书店的灯光依然。羊杂汤意外鲜美清爽,口感缤纷,浑身暖暖,不大的厅堂里,顾客中有老外一家四口;还有中年之家三口人,吃完再打包一份带走;有年轻恋人,分食一碗羊汤。氛围不错的朴素餐厅,飘着食物的香味。有时,到一个城市,凭着直觉进到餐厅,常常八九不离十,相信自己的直觉超过推介。现在,看人,看地方,也是相信直觉,第一眼的。某些时候,我们被太多信息和表像包围,失去了自己的判断,或者怀疑自己的判断,这真是一件无奈的事。自己去看,去感受,才是第一手的判断。而我每每发现,直觉常常是最准的。
            吃完饭,去三联书店看看。书店开了很多年了,老派朴素,一直没变。翻了翻《我与地坛》,读一两篇小文章,心是静的。早都读过的书,到北京,还是愿意重读,史铁生的地坛可以是他全部的精神家园。夜晚的书店,与我的心情是契合的,也格外安心。就像赴京的高铁上,带着“城南旧事”,对这部书,我有很深的情结,它陪伴我很多年了,从电影到书,有各种版本,最爱的是台湾版的,黑白册页,在一家小书店淘得,如获至宝。淘得的那天下午,躲进一家小咖啡馆,读了两三个小时,那种满足感至今记得。高铁上三个多小时,重读英子的北平,有阳光和驼铃的童年,哀而不伤,看得人眼眶一热,心里一暖。这三个小时,它又一次陪伴我,回到英子的北平,走过她笔下的胡同。那些胡同,如今早都变了模样。
            在北京,有几家喜欢的书店,再贵的画册、书,都有样书可翻阅,书店本就应该是开放式的,可真做到这样是需要底气的。文化也是城市和国家的底气。偏爱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有如鱼得水的感觉。
            有一些书店,抬眼望到正阳楼,或望到胡同,再或望到巷弄里黄灿灿的白腊树,北京好像又回到了北平。书店,也是需要窗景的。在北锣鼓巷的一家书铺点了杯咖啡,取出一本鲁迅,随便哪篇都行,门前正是白腊树,金黄的叶子飞舞,为着这株白腊树而停留,这一个小时,我又回到鲁迅的北平,他故居前的丁香树是什么模样了,下次再去看看。
            从书店出来,买了瓶豆汁,喝不太惯,带回酒店,慢慢饮完,竟然喝出了滋味,入乡随俗,吃当地食物,是一件快乐的事。记得2016年去拉萨,就是大瓶大瓶地喝酥油茶,喝得通体舒畅,经历高原反应后,体力可以迅速恢复,身体与地方在一个频道上,才能真正融入当地。
            北京的煎饼小米粥也是喜欢的,北方面食我是爱的,只是素饼,口感绵软香醇,我可以吃上一盘。
            北京秋天独有的味道。清晨,夜晚,午间的胡同。我可以默默地看上好久,走上好久。每次来京,与它们一一重逢。
            从北京回来,去影院看那部“白塔之光”,仅仅是因为影片以北京胡同的人文景观为背景,我想温习一下北京。白塔寺那一带的胡同前几年也是走过,鲁迅博物馆,苏萝卜胡同,赵登禹路,都是喜欢的,记得在胡同里一抬眼,白塔寺突然出现在眼前,有一种惊讶,鸽群盘璇而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