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只要有底汤,加点波菜、鸡蛋,就是很棒的一餐。秋天,便以一碗滚烫的汤面开场。底汤,也可以变得更简单。蒸汤,用小罐,可以两只小罐一起蒸,一点点鸡肉或瘦肉,加点海米或两片西洋参,大火烧开,小火一小时就好,蒸汤,份量少,当天吃完。下面条、直接吃,或做蔬菜汤的汤底提鲜都好。普通饭食因一碗汤,变得不僚草。
9月的第一天夜里,去看了场红楼梦,芭蕾舞。喜欢红楼梦,喜欢芭蕾舞,想看看这两种不同形式的交汇,有什么样的创造力?一个月前买的票。开演的前一天随意翻翻“红楼梦”,随便哪一章都可以开读。秋天,我总要看红楼梦的。红楼梦比较适合秋冬季,这是什么原因?读到他们的饭食: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腌的胭脂鹅脯,一碟四只奶油酥,一大碗热腾腾莹绿香稻粳米饭……红楼梦里的吃食是好看的。
凉风起,荷花未败。初秋时节,夕阳无限好。那两天,南方起台风,很多南下的火车车次取消,而我第二天要外出,买的那趟车车次也临时取消,改签弄半天,浪费看一池荷的时间。
在月湖边吃了个简餐,一瓶酸奶,一块面包,一池秋荷,漫天晚霞,晚餐好像变得丰盈,是能被氛围喂饱的人,要求并不高,但又好像难得满足。人生而矛盾,谁又不是呢?
说回红楼梦,那一天观演,总体感受是芭蕾舞和红楼梦并不搭,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不搭的东西往往容易出奇不意,但相当考验功力。看的这场演出是令人失望的,可能是心目中对红楼梦要求太高,感觉意境并未呈现,音乐不佳、编演表现力太弱、芭蕾的精华和红楼梦的精华都未得到呈现。人生就是如此,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看的过程中,自己只有换个角度,看演员的芭蕾舞姿,差别还是大的,人就怕比,一比立见高下。功力好的演员还是可以一眼看出,身体中心稳,动作衔接柔和、舒展,此起彼伏;而不好的演员要么是身体乱动,要么是身体僵硬、动作死板板,只看见动作,没有体态和身姿。我盯牢一个跳得好的演员,是跳薛宝钗的,看她的动作真是舒服,稳而柔,起承转合,笔笔写意。演员谢幕时以背影出现,再一个个回头的场景,也喜欢。背影渐行渐远,再回头已是百年人,本是一场大梦而已。
并不是每个创意都有好的效果,有些事情,停滞才是最好的保护,有些事情,需要在发展中前行,并不能一概而论的。因事而异,因人而异罢了。
散场时,已近十点,一轮月色当空。人人抬头。
看“十三邀”费翔的一个访谈,对费翔并未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对他的认知还停留在“一把火”上,可看完十三邀的访谈,印象完全改观。他已62岁了,算是进入老年了。老得体体面面,没有戾气和愤青气、长者气,自然而然的松驰。整个访谈的设计也特别,是夜色中穿行,温柔的夜,北京瞬间变回北平,灯火,月色,老门楼,护城河边垂柳荡漾。
夜色是适合费翔的。
他说自己是内向的人,接触的人特别少,还问主持人,是内向还是外向,你认为这是不是一个问题?他们聊到如今社交媒体主导一切,那其实是外向人的天堂……他讲,如果你是偏内向的人,那你特别能理解我。人得找到自己的气质,与这个时代同行,他选择作个旁观者,与外界交流少,不想让自己太失望,被伤害,他说其实内心是灰暗的人。
他聊到人不能停留人家给你的定位上,当年他很受欢迎,在最红火的时候,还被邀请参演琼瑶剧,演完他不敢看自己的表演,把脸挡起来,那并不适合他。他选择马上中断这种状态,出国学习。被问到有没有遗憾,他答没有。知道是错误的,马上放下舍弃,牺牲掉一些机会、意外和惊喜,也没什么可惜的,宁愿没有。他聊到白兰度、聊到梦露,说在多数人眼里她就是个傻瓜无脑的花瓶,那也是好莱坞给她的定位,她并没有停留在人家给她的定位上,转身去学习,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她是真正天才的演员,给了他很多启发。四十年后,他也等到适合自己的时间,出演了封神榜纣王。因了这个访谈,我想去看看并无计划看的“封神榜”,看看他演的纣王。那是属于他的角色,他是信赖时间的人。
被问到如果时光倒流,他想回到哪一天?他说想回到84年春晚那一夜,是因为,那一天家人都在,那一天他对自己的表演也满意,姥姥坐在台下流泪,后来,他坐在姥姥身边,陪她看马季,她笑得特别开心。那是特别完美的夜晚,他的事业给家人带去欢乐。
他提到了安·兰德的书“源泉”,说自己受之影响很大。这是小众的哲学领域的作家,被他提到,有些意外;说自己是夜猫子,越夜越精神,舍不得睡觉,有很多想做的事想看的书……他全程非常有礼貌,教养是长在身上的,自然放松,说自己愿意说的,并无牵强,是真正的绅士。而主持人许知远,还是有一种“拙”一种“尴尬”,也挺好。真面目相反带来一种谐调。
夜色中的访谈,好像吹过一阵风,有一种诗经里的“兴”,时光流逝,希望还在,过去和现在,并无断档,它逶迤而来,变成一条小径,看得到远方。有时,访谈并不止于一个访谈的。这一期节目很喜欢,在诗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