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到一片江

(2023-08-07 09:54:06)
            喜欢谈话类的书或节目,听到一种逻辑,一个过程,听到取舍,或是不相干的职业趣味,这个都是有意思的。常常,被一个微小的点触动。
            记得“锵锵行天下第三季”江浙专题里的一个聊天场景,天台山的一位道长说:看风景,要往里含,含在眼里。不要一看到好东西,就被吸引,注意力往外投,要有往里含的劲儿;不能老是动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控制在30秒;不要太高兴了,微笑就好;简单的快乐,微微快乐就好。每次表达情感时气往外跑,不要让它跑得太快,心神要合在一起;文明就是太过分了;睡好一觉,高兴一个星期……天台山的那一集,非常精彩,一些话真值得好好消化。每每看风景时,我就想像那个“往里含”的意境,凡俗之人,大概喜怒形于色还是很难避免的。
            还有采访江浙戏那集,也很有意思,越剧小镇的老师,讲眼神,情眼,痴眼,醉眼,眼神穿透、延伸,无限把舞台放大:顾盼,微妙,揣着明白装糊途,舞台有边界,人无边界,你要通过动作把观众带到很远,随花飞到天尽头,身体退下去,还在望,凝得牢,有磁场,推得出去,收得进来。表演者要化为人物,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提先沉。中国审美,讲究阴阳平衡,往后拽才有力量,有个弹性给观众。站台上,眼光从这堵墙穿出去,你看到的是江……讲得真好啊,看到一片江。最近分别读两本书,给我一些感受,一本是以前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前些年很喜欢看她写的东西,有才华,文字功底好,但现在看起来,只看到满纸才华、见解,往来无白丁,密不透风,就止于此了,看了心里有一种堵一种隔,后来想想,是我变了吧,或者说少了某种虚荣心吧;另一本,写得平淡,但有一种力量,带我看到一片江,心里很开阔,就是这种感受。
             那位越剧老师还讲名家是按自己的身形来打造身段,讲程砚秋身体发福,在舞台上就会侧着站 ;有的人个儿矮,就往前站一点,借一点,显得高大一些。讲时,她的动作,眼神都在变换,身形兼备,进进退退,灵动毕现。
            喜欢清晨去江边,喜欢仰头看风筝,看拉线的人,风筝放到哪里了,可以飞多远呢。晨泳的人,顺着江流飘浮,是很舒服的,在长江里游惯的人怎么可能安于在泳池里游呢,有风险才有自由,任何事情都有代价,安全的代价有时就是乏味,这是没办法的事。选择一种,就失去另外一种。人生两全的事是没有的。过得好的人,多半是平衡能力强的人。
            清晨的江边,我也像一个哲人,思绪变得活跃。看东边朝阳隐入云层,远处拉索桥上车来车往,如蚁行,船缓缓过,但那个以船为交通工具的时代过去了。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就是在船上写的啊,走一段,要行上几个月,除了漫长的寂寞和等待,是无事可做的,他有了更多思考和书写的空间。如今,人们的思维被信息填得满满的,是进是退,往往一筹莫展,时代总是一往无前的,对人选择的能力和定力,要求更高。人审视自己的内心变得更艰难,现代人缺诗意好像也是一种必然。
            带的一瓶茶水已喝了一半。舍不得走,来过无数次的地方,每次来都像是新的。逝者如斯夫,江边的清晨,我也跟智慧靠近了些。最喜欢那首写河流的音乐“伏尔塔瓦河”,每次听,都有一种激荡。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佛经里总有棒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灯火阑珊
后一篇:伏天的汤与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