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灯火阑珊

(2023-08-07 09:49:34)
             三年多时间往返数十次的小城,以后的日子,可能不会再有交集了。
             记录今年在小城度过的那个五一小长假。没有旅行。好像在小城来来往往的三年,只是短暂居住,并无旅行的意识。我来小城很多次了,它之于我,好像又是陌生的。出门随意走走,也没什么地方可以去。步行三两站路,经过一个并不热闹地段的麦当劳,坐下来,点杯咖啡歇个脚,午后时段,空无一人。包里带着一本小书,董桥的“苹果树下”,春天时从香港带回的坚排体。
            麦当劳没有甜品,就点了一包薯条配咖啡。空落落的厅堂,午间又有一种格外的静。落地窗外,是立交桥,五月的天光,另一种寂静。
           读那本装帧雅致的小书,倒也像一种纸上旅行。作者写到伦敦黄昏街巷,遇开旧书店的老先生,跟着他回到老宅子,聊旧书、装帧,谈到诗的莹亮,“有的诗为什么一句也记不住,写得聪明过头,未必可诵。莎翁的诗我嫌喧嚣,嫌缤纷,是万家灯火不是灯火阑珊,诗贵阑珊,太光太亮了扫兴。艾略特的‘荒原‘照亮一代诗坛,我又觉少了莹亮,也许推敲过度,也许求工心切,霞石处处,美瑜阙如。” “余光中早期的‘莲的联想’,最是莹亮之作,全部背得出来。周梦蝶的,每首诗都是盏青灯,古佛在不在倒不相干了。”读这些聊诗的句子,只觉余香满口,种种见地,并不是随大流的见解,有老派读书人的气韵,很是通气。
            喝口咖啡,望望窗外,继续翻书。作者谈到自己收藏了一本格林童话选,开本最小,盈盈一掌,1978有名的史密斯装帧,质地细腻,色泽和润,配有小画。倒是想看看这本格林童话的模样。书的装帧,就像人穿衣,不是贵贱来衡量的,而是有关一个人的品味。最好的评判应该是,看上去很舒服。从里到外,和谐妥贴,怎么说呢,有一致性。以前,上海译文,三联,华东师大……出版的一些书,那种从里到外的好品味,是一眼难忘的。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好书,好像不包装就卖不动,图书出版业,面对市场,也难守清贵。有时想,唐诗、宋词、诗经,版本众多,却很难找到一个清雅的版本,粗、蠢、低龄化的卡通包装,神形分离,难以言说。
            小书耐读,一页页读过去,就像跟着作者一起置身那幢满是旧书的老宅子。老宅子蛮适合聊这些书事逸闻的,老先生聊到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说英文干干净净,文气比“简爱”的夏洛特清贵,奥斯汀42岁,夏洛特38岁。夏洛特尖刻,嘲笑奥斯汀是“傲慢与偏见”是平平一张脸的逼真写照。看到这里,忍不住笑。文人相轻,古今一样。女作家艾略特也不喜欢“简爱”,说书中男男女女说话都像警局档案里的报案记录,呆板,干涩。文坛这种小八褂看起来起来趣味横生。不过,英国人对奥斯汀的喜爱,类似于中国人喜欢“红楼梦”,那里有英国人才真正懂的英式幽默,读不读奥斯汀是他们鉴别人的密码。
           伦敦旧宅书话还在继续,他们又聊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说情节好,悬疑好,对白干净,常识丰富,文笔幽默。这个我也很认同,个人喜读阿加莎,一段时间没读到好书,毫无生趣时,就看阿加莎提提神,喜欢马普尔系列,读读停停也畅快,读阿婆的书像慢旅,临睡前读一小段,心神安稳。如同听聪明人讲话,无需多言,明明白白,不费力的好。
             咖啡喝了大半,店里仍然无人,倒不像是节假日。
             书也看了大半,作者写到三四十年代,古老的英国家庭时兴寒夜炉边夜读诗文,父亲喃喃念读狄更斯小说,母亲一边编织毛衣,静心聆听,几个儿女在厚厚地毯上越听越想睡。围炉夜话,温馨的家庭场景,静美,书香气,这种气息是安宁的象征。以前,跟人聊到家教,一句话就是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最好的家教。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家的氛围,餐桌氛围,聊天氛围,夜的氛围,读书氛围,心平气和的氛围,胜过什么培优报班。
            作者写到伦敦河滨大街,他每天走两趟,城南进城的站叫查令十字站,大街跟泰吾士河平行,之间有一条堤岸街,是住宅区,很清幽,住着许多书香雅士,家家门前小花园都染上粼粼碧波,清丽得很。下了班他常去一些长辈师长家喝茶、聊天,屋里四壁老书。青年人有好的长辈引领,是多么有福的事,那一代人的经历也是不可复制的。“查令十字站84号”,是一本读书人的圣经,很是喜欢。不过,那是美国人写的,与伦敦旧书店的书缘情缘,另一话了。
             回到书里,他跟长辈一起看古字画,看书法,评价笔墨:气清,骨雅,神秀,一样缺不得。提到李梅庵一句话:古来学问家不善书,其书自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贵也。说到点子上了。写书法的人书卷气也是不可缺的,可惜如今的人倒不明白这点了,为写而写。书卷气,多么好的气味,气味是个人的,是独一无二的。少了书卷气,逊很多了。
            董桥写的与书相关的逸人逸事,就是这么有一搭无一搭,一种清气和老派的敦厚扑面而来,在他的书里,书总是好模好样,被善待被珍藏。每次赴港,也会买两本牛津出版社的董桥,书的装帧很配他的文字,隔几年翻翻,总是心情很好。
             那个平淡的小长假,是小城五月,是关于一本书的记忆。
            说回小城,来来往往数十趟,给我的感觉始终是熟悉又陌生,以后,可能不会再去了。人与人,人与城,缘份其实是短暂的,关于那座城,更多的是疫情三年的记忆,来来往往,平淡而难忘,我只是一个过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三场雨
后一篇:看到一片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