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雨水特别多。又大又急。扑天盖地。不同往年。
从地铁站出来,大雨,想了一分钟,打伞走吧,几分钟可以到家,淋湿了也没关系,走在大雨里,身心倒有一种特别的释放,这是奇怪的事,回家冲个澡,换身衣,喝口热茶,又有另一种舒畅。雨还在下,一场雨的感受层次分明,很久没有的感觉。
另一个黄昏,想去江滩,从小孩高中母校的巷子穿出,又遇一阵急雨,马路对面有家蛋糕店,去避雨,点了咖啡和蛋糕,视线正对他以前的学校,想想,也是恍如隔世,人生的一些事,明明不过三五年,却好像过去很久,这真是奇怪的事,也是中年以后才有的感受。孩子高中三年,来来回回走了多少趟这条路,数也数不清了。那是一段很愉快的回忆,说起来,好像真没有为小孩的学习成长认真焦虑过,那得感谢我的孩子,的确,他好像自然而然地长大了,自己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性格不错,适应力强。老师和认识的人说起他,总是说那个一脸笑的小孩。高中还住校两年,学习上的事,基本很少管,也没参加培优。自己当时,还算是比较前卫放手的家长。更多注重的是家庭氛围,一直认为,温暖、安定并安静的氛围是最好的家教。如今想来,那时,心里应该是有些不该有的优越感的,记得两件过去已久的小事,当时小孩学校一位家长总是太过积极参与学校的事,她家小孩性格一般成绩也很一般,我有次对自家小孩提起,说家长整天围着孩子围着学校转干什么,有揶瑜的口气,小孩淡淡地说:如果每个家长都像你这样,学校的事就没人管了。从此,我闭嘴,不再评判与自己不一样的行为;还记得有次,遇一位为小孩学习烦恼的认识的人,我当时安慰说,不要焦虑,顺其自然吧。她不经意说了一句话:你家小孩优秀,你不太能理解学渣家长的心情。人家没有任何恶意,完全是开玩笑说的,但我记住了,以后不再随便让人不要焦虑。不在同一种境遇,不要随便安慰人家。说不开心的事可能比安慰更有效。年岁渐长最大的益处,大概是理解力的提升,能从微妙和不易之处理解人性。此一面,彼一面,人生各有各的不易罢了。
雨大了,我的思绪已飘向了很远。
目光收回来,小巷对面的那家餐厅还在开着,吃饭的人依然不少,很多年了。这条巷子有几家不起眼的小餐厅,口味都不错,附近有学校,也不缺人气。走百来米,可以到户部巷,那家薄冰羊肉粉开了小二十年,还在开着,疫情过去,依然维持着老样子,三张台,俩母子守店。隔一段时间,总去吃一碗,还是老味道,汤好羊肉味正,伏天吃、寒冬吃皆佳。那家母亲看上去变化不大,硬朗亲切,有贵州人的朴实,说两个儿子,每家两个孙子,一大家人就靠着这一家店,在武汉扎根,老伴留在贵州发货。家族店,吃得放心,他们是打算做长久的。而我,每每去,也有亲切感,一碗羊肉粉附带很多回忆。记得孩子高三时,有时来接下晚自习的他,等待的时间,我们总是去吃一碗粉当宵夜,离学校一个散步的距离,恰恰好。世界变化太快,希望一些伴随回忆的小铺子开得长长久久。
雨小了,咖啡喝完,蛋糕太甜了,只吃了一半。离开,去江滩,那天的云很厚。雨过去,又欲来,黑云穿梭,风满面。江面上仍然有人游泳,天气挡不住爱水的人们。有时,我会怀念那些跟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当时只道是平常,可是过去了,也就不再来。长大的孩子已是真正的离家了。所有的日子都是限量的,人们往往以为它是长长久久,重复又重复,不去珍惜。
第三场雨。早上闷热,起个大早,去公园湖边走走。又遇一场急雨,扑天盖地而来。几步走到湖心亭,已有不少人在躲雨,侧身进去,立亭边,倒是极好的观雨点,廊沿,芭蕉,一面湖水,雨打水面上碎银子般,密不透风。半小时,雨不见小,除了观雨,也做不了别的。亭子里也少有人说话,都在看雨或各怀心事。笼罩天地傾盆而下的雨。视线内,雨打芭蕉,
这半小时如置另一时空。一60来岁老人打着一把硕大的伞,呼唤着一个名字,是来接晨练的伴侣的。呼未应,他继续打伞前行。伞像移动的城堡。
雨小了些,撑开伞,继续散步。走到一片荷花池,雨中赏荷,刻意不如偶遇。今日也无拍照的人,可以好好赏一池荷。珠玉满池,荷花初绽,立在池边,静静一观,也不算辜负雨中的良辰美景。荷花在雨中,别有一种清雅,心里是偏爱白荷的,可惜少见。
再走过去,可以看白睡莲。一弯长廊,也有不少人在避雨,因为可以坐,视野也开阔,不妨再坐一会儿。两个晨练的妇人在聊天,聊儿女的婚姻,一个说,女儿40岁了,不结婚,说不让她管。聊现在的人不愿意结婚,只想自己过开心就行。时代不一样了。老妇平淡诉说。另一位说亲戚的儿子也三十好几了,也不结婚的,自己管自己,不想再增加负担。时代变化,生活多元化,大环境压力不小,人们对婚姻、生活,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关于人生的责任感,好像是另一个遥远不合宜的话题。活着,不管如何选择,都是比较艰难的事。那些说话的人,那些被聊到的人,他们开心吗?
长廊真适合避雨的,松松落落,远观近看,好像可以坐很久的。
雨中,别有一番滋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