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凝固的时间

(2023-08-01 09:35:50)
             喜欢城里一个老旧社区的园子,隔一段时间,路过,总会去坐坐。盛夏午间,好像也有一种去燥降温,并不热。芭蕉,梧桐,棕榈,三角枫,桂花,错落,错落才有致。园子的哲学,是疏落,四季更替景致各不同。因是临时起意,买一只糯米包油条,一杯茶饮,在园子里吃个简餐,度过等待一场电影的午后。午后的园子,知了声声,时间有一种凝固。凝固,就更清晰地看到。园子里一株梧桐,已过了几十岁光阴,不声不响,春夏秋冬。
            这个午后是好的,那天的电影也极好,一天好像就有了格外的意义。
            非常喜欢川端康成先生收录在书中的那篇诺贝尔奖宣讲辞,还在想,各行各业的诺贝尔奖宣讲辞都应是好看的,通透,达观,有一种别样世界观。单独看,都应是言简意赅的上好文章,物理、数学、哲学、化学、医学、文学、和平……川端康成在宣讲辞里讲尽一种美的哲学:日本插花哲学,插一朵花,白色山茶花,小朵,色白,只限于一枝蓓蕾,一定要含露,用几滴水润湿花瓣;或五月牡丹,也是白色 ,插青瓷花瓶。他写到古伊贺瓷,濡于水则如美人苏醒,艳丽生色。因是强火烧制,焚物草灰或炊烟落下来,粘在花瓶上,流离下来,随着热度减弱,凝结为釉,如一场窑变。一旦含有水汽,则光彩照人,与花露相呼吸。在茶道中,预先将茶碗置于水吕,使之濡润,成为茶道的一项规矩。山野水边天然姿。川端先生说,日本吸收唐朝文化,并加以日本风格消融吸收,于千年之前确立了日本的美。
            某些文化,在中国的唐代,已达极致。如今,我们自己倒是失传已久了。向美之心,是不分国界和时代的。审美,是一种需培养的能力。
            有时想,自己更偏爱那种文化上的交融和通透,而不太喜欢偏激或过度褒贬。有些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举个例子,在川端康成先生的随笔里看到的:他在夏威夷度假,于饭店里读“源氏物语”和“枕草子”,用的煎茶之家手制茶器,喝日本静冈新茶,也可以与美国咖啡共饮,茶托则是中国古代锡器。这种文化的交融,东西并举,并无障碍,各有所长。
            记得另外一个细节,写到江户学者本居宣长关于“源氏物语”的评判,极好:通篇皆用心写成,且不说文辞精粹可喜,就连春夏秋冬四时天候之景象,草木之状态,也都显得文采斐然。男男女女,人们的心理状态都写得迥然不同,各得其所。如睹现世之人,皆可推而想之,纵有朦胧之笔,而无不及义也。川端先生了也对“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评价极高,认为在深遂、博大、丰富、广阔、严谨等方面,写《枕草子》的清少纳言不如紫式部。不过,就我个人看,这两部各有各的好,都很喜欢,可以一再重读。
             “枕草子”里讲一去不返的东西:万物颓然逝不返  悬帆之舟,人之年华,春夏秋冬。
              友人发来信息,讲家里的小姑娘已考高中了,时光飞逝。初见那个小姑娘,当时友人还在武汉,住光谷一所大学校园里,记得有次我去玩,买了根冰淇淋给小姑娘,可爱的小人儿,当时只有三四岁的样子,一直盯着我的墨镜看,叫我“墨镜阿姨”。那好像也我特别喜欢带墨镜的时段,就如同喜欢穿吊带裙的时段,都一一成为了过去。再后来,友人随夫迁往北京,一段时间后,我去北京探访她。记得是深秋,她带着小姑娘来的。午后,我们走银杏道,长长的道,金黄的落叶,北京的秋,笼罩一层金。那一路的明亮和金黄、欢声笑语,一直清晰地留在我记忆里。清晰地记得我穿一件灰色宽松麻布风衣,那时,刚剪了齐肩发,是哪一年?应该是2014或15年前后吧。遇见漂亮的糖塑花朵或是糖葫芦,记不清了,买下送给小姑娘。她很开心。那时,她刚上小学吧,却已显瘦腿修长,长得像友人,很有灵气的样子。再后来,又去过北京几次,匆匆而过,小姑娘上学忙,再也没见到了,只在友人时不时发来的照片中见证过她的成长,小姑娘已长大,修长瘦削,已是大姑娘了。前段时间,友人说她中考考完,疫情这几年,小孩很辛苦。听后默然,这几年,对孩子们的影响太大了,不容易的,花样年华更多的留给了口罩和网课。我记忆中,她一直是笑起来有酒窝,吃冰淇淋一脸开心的模样。我给友人留言:不知小姑娘还记得我吗?小姑娘长大了,阿姨也老了。看小孩子长大,才惊觉时光飞逝。就像看睡莲朝开暮合,一天又过去了。久未看到的人,偶遇,头发已白了一半,心里总是一惊。大概人家看到我,心里也有如此感触吧。很多人其实就像平行轨道,没有交集。如果不刻意见,永远不会再见。
            上个月在网上看了一场香港歌会,徐小凤,陈慧娴都出来了,徐小凤已七十多了。印象中,她还是那个穿蓬蓬裙,一头卷发的样子。记得90年代,大学毕业后,因工作外驻海口三个月。有一次晚上聚餐,每个人唱一首歌,我唱的是徐小凤的“明月千里寄相思”,那时是及腰长发,喜欢花裙,戴贝壳耳环。那时真年轻啊,看照片,脸上有朦胧之感,一切都未分明,有一种未分明的表情。那是我呀。听老歌看旧人,也好像看到过去的自己,在时间里惊心动魄。前段时间,天气又湿又闷又潮,我一直在循环听徐小凤”风的季节“和“顺流逆流”,歌里有一种逝去的时间,还有一习清风。
            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儿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个角度
后一篇:三场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