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纳凉

(2023-07-17 09:22:45)
            一直想到山里度夏,理想中的那种山里,可以随意散步,粗茶淡饭可口,不太荒凉,有合适的交通可以抵达,可是这样的地方,要么山高路远,要么人多,或一窝蜂打造成那种所谓文化度假乐园,连风景也变得塑料娱乐,每每放弃念头。
            也只能读书纳凉,心静下来,好像也不会那么燥热。读古典很适合消夏,慢半拍的文字,是意境上的慢,不是言语上的,一些当下的文章,大谈慢生活、谈美好,意境上却有一种浮燥和堆砌,字里行间是感受得到的。真正的好,只能是流淌出来的,是溢出来的。
            夏天,比较适合川端康成先生的“雪国”或“古都”,随意哪篇都可以,包括川端先生关于美的随笔、获诺贝尔奖宣读的那篇感言,都是极好的。那可以是一种大意义上的古典和美,跨越国界,没有古今。
            夏天,读这些文字,像纳凉。也像在山间度假。
            头伏日,去江滩看晚霞,那天晚霞泛红云,格外漂亮。晚7点20分,天空变幻像调色板,移不动眼。想起音乐家坂本龙一生前曾说:人生还能看多少次满月。每一个瞬间稍纵即逝,每看一次日落,生命就少了一截。对一个人的了解,是听他的音乐,或看他的文字吧,坂本先生是细腻的人,川端先生也是细腻的人。
             一本很多人说好的书,隔了好几年后,才拿起来读完,还可以,但并不会重读,没有那样好啊。想到了“米德尔玛契”,也是写普通人,但好像意境格外开阔,小并不能限制意境开阔,一本书,格局开阔,能带着你飞翔,这个比较重要。跟悲喜无关,跟内容也无关,这个意境就是笔力所在。开阔也并不是指的作者见多大世面,吃过什么用过什么,只是他的心力能抵达何种境界。
             读书其实是很私人的事,而且是流动变化的事,阅历、经历、阅读量、个人性情,都是有关系的。一个阶段觉得好的东西,另一阶段会觉得一般。不是书变了,是自己变了。有一直觉得好的东西,那一类大概可以成为个人的经典。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比如红楼梦,没好书可读时,一想到还有“红楼梦”啊,就有一种幸福感,就是这么一种心情。张爱玲的书,说实话,我是人到中年后,才读出好的书,大概以后也会如此认为,可以常读读新。再比如毛姆,个人觉得读他的书像旅行,聪明丰富,不乏味,类型特别明显,可以当游记去读,比那些浮皮僚草的游记高出不知多少个台阶。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很喜欢,有一种属于巴黎的热情,年轻的热情和生命力,一种凝固的时代和时间。喜欢真正有生命力的书,这种书,怎么说呢,跟内容真没什么关系,比如李娟的“冬牧场”,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场景,户外,冬天,温暖的午后阳光。那天,我在等待一位友人,这本书初读的那种幸福感,如今竟是粒粒分明。也记得第一次读沈从文的“从文自传”,那个黄昏将黑的时间,读着忍不住站起来在客厅走几步,那也是读书读得有幸福感的时刻,我感激生命中每一个这样的时刻。读到、遇到、会到。一直记得很多人称读不去之首的“追亿似水流年”,多年前那个周末清晨,窗台上茉莉花开,居家生活的宁静,我在读追忆似水流年的“去斯万家那边”,那个版本特别喜欢,华东师大出版社,周克希先生的翻译,有一种完美的和谐。关键是那个清晨的心情跟书的内容非常吻合,跟随普鲁斯特的笔力游走在贡布雷那间老房子里,游走在深深浅浅的光线里,游走在音乐般的呓语中,我能理解他不厌其烦描述的一切,好像那一次是关于“追忆似水流年”最好的阅读体验。我至今也没有读完“追忆似水流年”全七册大部头,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它跟我,有过生命中的某种深切交汇,我理解了作者的表述,感受得到玛德利蛋糕和锻树花茶的真切滋味,也能感受滋味背后普鲁斯特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它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读书,最大的益处,大概是理解力的提升,更能理解生命中不可说透的微妙。那之于我,已是一种滋养,一种懂得后的滋养。记得关于法国拉雪兹公墓的纪录片“永远”里,有个年轻人,带着小块玛德利蛋糕到普鲁斯特的墓前,说献给他,感谢他。我也理解那个年轻人,他是幸福的。他与作品有更深的交汇,那是一本书与一个人的缘份,跨越时空,跨越国界,此起彼伏。 
             夏天,读“枕草子”吧,读“源氏物语”,读“诗经”吧。前段因小孩推荐去看电影“长安三万里”,听到李白晚年的作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我落泪了。潇洒之气。影片没有愚蠢的对错评判,每个人性情都不一样,各自迭落在自己的命运里,无怨无悔,这个无怨无悔多重要啊。每个城市气息不一,扬州,长安,武汉,扑面而来的是各自的气息,每座城都有各自的活力,都不一样。那时,每个人都会念两句诗,也会写上几句,以诗书为荣,有仗剑走天涯的豪气,未曾谋面先识文章。这部电影是那种平庸的国风审美不能及的。多读书啊,多读书才能内心真正的潇洒,才更能理解潇洒的生活,并不是那些表面的高雅华丽,它是内在的绽放,它是真正懂得进退。就像高适,每次往后退一步时,总是回到故乡梁园耕读养息,那时并无退隐之说,只是积蓄力量,读书写诗再度出发。就像他最后一次功成身退时,骑在马上,默默听完李白的晚年佳作,策马飞去,青春岁月扑面而来……真是潇洒啊。诗书无用,但没有它们,人生何以为继,何以能有这种荡气回肠,何以能触及灵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八平米
后一篇:初夏清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