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平米

(2023-07-12 09:57:40)
            会中文的外国人或在中国生活很久的外国人,他们写的东西可能比普通旁观者多了一些深入,视角不一样。比如吉井忍,比如写《江城》的彼得·梅勒斯。
           吉井忍,最早是因为看过她写的“东京本屋”。一本写东京小书店的书,很好看,印象最深的是她写到东京一家一周只卖一本书的书店,店主为这本书做配套小展览,充分演绎、各个侧面阅读一本书,很是难得。如果人能学会深入阅读,一本可能抵过百本。好的书,何须多呢?重要的是常读常新……记得当时看完,还推荐给一位出版社编辑朋友看。吉井忍本人在中国读书、工作、生活很久,写的是中文书,语言凝炼平实,很是难得,后来,知道她出过“四季便当”,也是因为给丈夫做午餐工作便当,无意中写下。直到几年后看到这本“东京八平米”。写作跨越她人生各阶段,她自己的生活已像过山车,悲欢离合并不例外,来中国读书,工作,结婚,离异,再回国,租住八平米,人到中年,一切回到原点,面对必需,这本书就是她现在生活的八平米。
             这本书,其实是年初疫情最混乱的那个时期买的,当时身心俱疲,父母身体未恢复,照顾他们饮食,暂住他们家几日,晚上睡得早,无事翻翻,彼时因疫情,心情茫茫然,书读得并无感觉。读后随手放在了父母家,前段时间偶然翻到,再重读,倒觉得有些意思。感觉到作者的坦诚,原貌呈现,贡献一个自己的视角,是有意义的。她说,生活都是有两面性,只呈现一面并不诚恳。她还说,现在对人生对婚姻没有幻想,别人的幸福也不会让她泛起涟漪。
            八平米,就是四叠半榻榻米大小,带简易厨房卫生间,没有洗澡间,没用冰箱,一切回归到极简状态。但租住的日式旧房,东面、南面都开大窗,阳光充足。她自己总结,房子只要采光和通风好,空气流通,面积大小、装修好坏跟幸福指数并没有关系。这点关于住房的体会我也认同。
            她选择住东京最方便的地段,步行可抵地铁及散步道,到博物馆,餐厅,钱汤(日式澡堂)皆方便,由于面积小,租金不到两千元,用小和适度的不便换取经济上自由,她可以到处旅游,看展览。去附近洗衣房洗衣烘干,等待的时间翻阅杂志,遇同样过来洗衣的阿姨,听听别人的人生故事,现实永远比书本传奇;去钱汤洗澡,听阿姨们聊天,看钱汤历史的变迁…… 
            除了写作,她还去咖喱店打计时工,为自己增加一个看世间的窗口,还能增加收入。遇一些同在餐厅打工当服务生的人,和她一样善用城市多功能性及宽容性。比如一位摄影师,去过一百多个国家,十多年前来到东京,摄影工作之余也在咖喱店打工,因为时间自由,可以与年轻人聊天还能省饭钱。这位摄影师同样租住小面积房间,房租和伙食费用都降低,但舍得精神投资,东京、京都,稍微有点名气的展览和音乐都会去欣赏,隔一段还会发出自己的个展邀请,他拍的图片,以风景为主,宁静、温情,其中有一张拍的海参崴,全白雪景,照片中一个人在结冰的湖面上钓鱼。吉井忍喜欢这张,还向他购买了原片挂在八平米的小房子。东京八月酷热难耐,她突然一个念头飞去了海参崴,住青年旅馆,享受异域的清凉,她说很享受这种自由,想去就去了,庆幸自己不为固定下来的东西投入过多的金钱。
            吉井忍在书中提到住过各种短租房,比如法国南部养猪的小农场,北京的租住屋。她淡淡提到,当初刚来北京时,没有钱住的是毛坯房,结婚后,为了省钱自己做便当给丈夫当工作午餐,没想到无心插柳,出了“四季便当”的书,那么多人喜欢。再后来,两人分开。关于婚姻的结束,她只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为一段过去划上了句话。一段时间后,她回到东京。在东京都中央区一带找房子,人形町,谷根千一一走过,她想到的理想住地,面积不要大,春天可以在上野公园看樱花,夏天在喫茶店吃刨冰,秋天在东京大学欣赏杏叶,冬天可到和果子店吃糯米汤元、红豆汤,步行可抵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画廊……
            直到看到这间八平米的房,东面南面的大窗让房子显得亮堂堂,小有时并不是缺点,日本茶室的标准就是四叠半,四叠半里可以容纳时间和空间的一切,还需要更大的房子吗?
            她买了小土锅,早上煮饭,顺手做个午餐便当,铺上梅干、海苔,可以带到公园、图书馆;一只不常用的大锅可以煲汤,调料只有米醋,盐和味噌,因为没有添置冰箱,当天买什么吃什么,多数买的卷心菜、胡萝卜、茄子,食物以米饭、味噌汤、煮物也就是日式炖菜为主,或者干脆鲜法棍配沙拉。房子小,除了必需的,其他的都要舍弃,生活自然而然恢复到最简。她说,我们眼前的平常都是脆弱的,尽量不要为多余的东西负累,要腾出时间去体验真正的生命。人生多一种选择,就多一分自由。
            住着八平米,去看更开阔的天地万物。
            她喜欢看午夜场独立电影,优质电影里,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各自的意思,可以不主流,你和别人不一样,都是没有关系的。这个社会多的是干干净净、被精心设计的文化,真正的好电影,可以展示更多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境界开阔。
            她常去的喫茶店,店主是迟暮老人,年龄大却是“活字典”,他经历战后一切混乱,各种社会思潮、经济发展和衰退期,什么都见过,好奇心强,也擅长与人交流。他为了方便起早打工的底层人用早餐,选择凌晨开门营业。多年来他店里喝咖啡的客人,临终前,还念着他的咖啡。老人家煮好咖啡装保温瓶里去临终医院看那位客人,客人是低保人群,没有亲人,人家觉得他是可怜人,老人却说,他其实没什么可牵挂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也是一种活法, 别可怜他。老人家见得多,看人眼光并不流俗。隔壁便利店打工的女人站在走廊边抽烟,下雨天不方便,他看到,让他们进来坐坐歇歇,还准备三只杯子。后来,那三个女人说有人还想进来,他拒绝了,说,女人喜欢小团体,四个人,两对两,五个人,便会三对二,成了群就对立。他擅待女性,但需要有明确合理的界限。吉井忍说,老人家的界限论,思考方式很是特别,不欠人情也不会给自己压力。他照顾意外瘫痪的妻子好多年,并无抱怨,说这是自己的命。有经济贫困的熟客向他借钱。他也借,但规定只能20号借,因为月底他们就会有生活保障金发放,可以即刻还钱,而且每次只借一千元以下。 老人是战后混乱,生存下来的过来人,为人处世一点都不老套。对人性充满了解,却心怀善意。他病重时,吉井忍打电话问候,当时他没接,半小时后回过来,说“最近身体不太好,在家里穿得一塌糊途,不好意思穿成那样跟你聊天。”他就是如此用心待人,即使是在看不见的地方。他最后对吉井忍说的话是:好好活着,享受人生。
            她还常去筑地市场的一家咖啡店,店主也是年迈的老妇人,九十岁了。店里提供特别的杂煮加咖啡模式,杂煮就是年糕烤好,放入鸡肉、青菜、香菇煮的高汤,清淡鲜美。老太太还会用法兰绒布手冲一杯好咖啡。老太太非常有个性,提供的食物好,脾气却不好:年轻女孩拿手机不停讲话,会被骂一顿,男士用笔记本时间太长也会被赶走。跟吉井忍熟了后,还很热心地给她介绍对象,“骂”她眼光太高……
            十年前,曾去过日本京都,发现一个特点,咖啡店都是中老年店主,店在同一个位置一开几十年,人和店一样以阅历和故事生存,像一面城市历史的窗口,这样的店铺谁不喜欢呢,这不是那些为拍照打卡而存在、开不了一两年就关门的网红店能比的。他们提供一杯咖啡一杯茶之外的公共窗口,一个看尽世情百态的窗口,一个流淌的城市风景线,它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吉井忍住着八平米,穿行在小和大之间,看不完的展览,电影,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书店,钱汤,观察人类的喫茶店、咖啡店,便利的铁路和航空随时带她去想到的地方,随处可寻的临时工职位……她说,东西本身,并不能给你带来幸福,小不成问题,因为外面的世界足够大。
            天地笼罩四野。
            八平米,一个小窗口,一种生活方式的小视角,其实挺有意思。生活并不是一种模式。正常的社会状态应该是百花齐放,每个人都可以活在适宜的层面。千人一面,多么误导人啊。不要被流行牵着鼻子走,不要活在别人设定的模式里。想起“锵锵行天下”大西北专辑里,嘉宾罗朗也说过一句话,我们需要那么多吗?他说自己一般只有两双鞋,一双爬山一双走路,他一般很少买超过十块钱的酒,他还讲我们要分清什么叫足够、太多和丰富,中国有句古话:过犹不及。你该有什么和你需要什么,是两个概念。物质要求降低时,自由自然呈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绿皮火车
后一篇:读书纳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