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风流动的房间

(2023-05-31 08:52:58)
            还蛮习惯竖排体繁体字的阅读。除了速度适当减慢,因为是竖排体,注意力反倒更需要集中。
            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看香港带回的一包竖排体书,一本本看。重重背回来,不认真读完,对不住自己的千里迢迢。
            一部香港才子的随笔集,作者已不在人世。写到港台的一些文化界旧人,蛮好看的,书里的人,在世的不在世的,全都活生生,如同现代版“世说新语”:
            写才女林燕妮,美,并且心平气和,没半点火气,问她为什么如此拼命,淡淡答:总要做的。香港人工作起来很拼,美女也不例外,是职业素养;写琼瑶,“斯文在兹,仿佛工笔画,令人陡敛狂野之心。管什么庙堂派,学院派,多年的长青树,已足够说明一切。”讲琼瑶也有玲珑一面,虽滴酒不沾,但每每能为酒气所薫,酡然有醉意,妙语连珠,谈笑风生,对许多事,有独特的见解,不争辩,但决不轻易受异见左右;写到他曾与三毛一起,出现在机场大堂,几名少女要签名,三毛一面签名一面介绍他:写小说的。几个少女眼向上翻:没听说过。捧着三毛签名,欢欣而去……画面如此生动,边看边笑哈哈;写“肥姐”沈殿霞,胖嘟嘟进入电影界,是大家的开心果,曾在台上表演一字马,肥胖的身体,使不完的活力,给人奇迹之感,谁能想像一个愁眉苦脸的沈殿霞,还记得书中的一个细节,沈把在外国事业有成的弟弟,带上电视,“她的眼光,一直在弟弟身上盘璇”,如此温柔亲切,姐弟之情,令人感动;提到施南生,徐克的夫人,笔墨更有意思,写施身材高挑修长,“遇见比她矮的男人,故意把身子向后倾,如比萨斜塔,角度如何,视乎矮男人的高矮程度。第一次见她,最惊愕她的身子可以向后倾到这个角度,居然不跌倒,腰力之佳,可想而知。”讲施南生会多种语言,讲英文可以用各种不同口音,学印度人讲英文,堪称一绝,有她在场,哪怕其余人都是不会说话的哑巴,也会热闹无比,她热情似火,再平凡的事,一经她渲染,也成了最好的笑料……关于施南生,听过的传奇不少,知她是林青霞的好闺蜜。两个如此优秀真性情的女人,成为闺蜜并不令人意外。书中写到施嗜酒,但酒量并不好,“半醉状态时,是可爱趣味的小女孩,一见就想拍她的头那种,只可惜她个子高,不易拍到,便宜了老徐克。”看到这里,几乎要笑出声,人的幽默感是天生的,港式文化人真性情的一面,倒是不绝如缕;落笔写到张艾嘉,“再次见她,头发又长了,她不经意看着手中的烟,看袅袅上升的烟雾,有落寞之感。”这幅素描文字,倒真真是另一面的张艾嘉;写赵雅芝,平日里给人以怯生生的感觉,但在面对爱情之际,她的勇气、胆识都足以留传而为爱情故事。“香港社会虽自由开放,但也有一些道德冬烘,出不知所云的迂腐之言,她一点不受影响,认定自己该走的路,昂首跨步地说,人只能活一次,得好好生活下去。更是至理名言。”这也像赵雅芝,个人一向认为,表面柔弱的人,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狂野,只是表现在别人看不到的层面。这也是至理名言。写钟楚红,天生演员,“先天条件胜过后天努力,这一点,不可不知;不知的人,没有条件拼命努力,结果还是不成功,还说不公平,真是不公平得很。”的确大实话;写李碧华,“未见面时,曾接到过她一封信,字大而疾,用英文粗口大骂另一个人,看得人心旷神怡。她写胭脂扣,爱旅行,老跑到西藏,文字里有诡气。见面时,看到大眼睛小姑娘,透着精灵之气,两口酒下去,脸红得像秋日枫叶,又健谈又调皮,有趣之极,名不虚传。”爱看香港作家写人的“八卦”,灵动之极。比如写郑佩佩,“女侠,笑容温柔,特有的温柔,令人心旷神怡。从来没看过她哭,她用微笑代替了一切。”
           香港的文化和人,有极致的本土特色,它就是香港,不可被归类。地域的,就是世界的。国际化,某些时候是,大家都一样。大家一样,又有什么意思呢?

            厚厚一册看完,开始读另一本。

            另一本,是有关生命探寻的书。书的背景是台湾小镇,作家的故乡。文字如缓慢的河流。读得也慢,读到一些关于生命不经意的流露,给我一些启示。
            文中的她遇到老师,说自己的身心不安顿。老师回答她:你的身心不安顿,你的疲惫,是因为你把自我放得太大了,你只看见你自己的一种存在。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种存在,更不是只有一种看见。有些“目盲”的看见,使人更偏执,更看不见。当你充满自己的时候,你就只看见自己,只看见自己,你就是一个没有窗的房间, 一条堵塞的河流。正念,不是所谓的凡事从正面想,这个世界并非只有正面。正念,是让自己的心,做一个清风流动的房间,做一条浩荡的河流。这个关于“正念”的解释,是我听到的最好的解释。有一段时间,非常烦听“正能量““正念”这样的字眼。只是一间清风流动的房间,正确与否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过滤通风。有时,我们误解了一些词。
            老师让她回到家乡的山里,蹲个两年,“专心地看见”,这是书得以展开的由头。
            好好地消化了这一段话。
            蹲个两年,只为专心看见。
            临行前,老师让她带走一只猫,她拒绝,说没有养小动物的经验。老师说,就是因为你没有养过猫,没有任何与动物相处的经验,人是自我封闭的,动物会帮你开眼。这也是我听到一个关于养猫最好的理由。
             书写得平淡悠长,就是主人公在山中小镇的看到,看到一切的平常。
             她看到了旧物店里的一只红木柜子、几本相册,相册的主人,从民国时期到日本殖民时期再到六七十年代,从婴孩,到穿唐装,民初学生装,戴日本学生帽,到正装,同一个人,样貌一点点改变,从抱在清朝祖母怀里的婴儿到事业有成的中年人、退居的老年人。最终,也许是他的某一个子孙,把柜子连同家族记忆,全部送到垃圾场来论斤论两,那三本相册,浓缩了一个人的一生。想起曾看过一篇文字,“一站一坐一生”,书中的主人公,每年一张正面照,从15岁到60岁,面容一点点改变,看得也是惊心动魄。从旁观者角度,如此看到别人的一生。同样,人家的一生,最后也就这样散落在陌生人的目光里,不知所终。你要知道,什么都是留不住的,只是时间长短,最后都是一堆废品。我们说,带不走的,都留在心里,只能这样去解释了。不然,人生,真的是一场空境。
           她还在旧货店看到一只锡茶罐,锡罐装酒香淳,贮茶色不变。茶罐的主人是谁?当年也会从锡罐取出茶叶,泡一杯茶,结局都是一样的,走的走,断的断,死的死,记忆的蔓藤,一寸一寸延伸进了垃圾场,被另一个人看到。
            她去山里小学给学生讲作文。让他们找一个安静的角落,专注几件事:一听 ,仔细听风的声音,辩别风穿过树叶的声音。丝棉树对面是栎树林,风吹过两种树的声音是否不一样;二看,仔细看,一片叶子边缘和中心,颜色一样吗?看花,仔细看,花苞,花蕊,花蒂,主干跟枝干接缝的地方,触摸树皮,树皮上突出的树瘤;摸树叶,最高和最低的树叶,大小、软度,厚,湿度的区别。触摸落到地上的花,重量,肉感,纹路。三写颜色,找一个新的颜色,描写出来,不能够用任何既有的颜色形容词。她把自己的“看”转教给学生。
           她列了一系列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写答案,其中一个是:如果你送世界所有小孩一个礼物,是什么?
           有一个女孩的回答是“不后悔”。
           同样,另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三个愿望,是什么?那个女孩的回答是:时间可以倒退到1966年9月1日早上7点,一切重来。三个愿望都是一样。因为那一天发生了一件事,她和母亲天人两隔;还有一个问题,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是什么?那个女孩答:是1,因为最绝对,没有退路。
            那个已不在人世的女孩,某种意义上也是她的老师,也会帮她开另一只眼。

           书中有一个细节,写到“愣严经”里的话:新立安居,掘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出土一丈,则土出时,应见空入。土和空,是同一件事,相依相存,是宇宙平衡的规律。这样的一层意思,也出现在“霍金大见解”。霍金说,巨大的宇宙空间和能量,怎可能产生于空。物理法则里有一个叫做“负能量”的东西,就像有人在平地上堆出一个土丘,我们假设是宇宙。要堆出这个,他得先挖一个洞,才会有土去堆成丘。他其实同时在创造一个洞,也不是一个空,空就是丘的负能量,挖出洞,出来的土就变成了丘,达到了平衡。这就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大爆炸产生了巨大的正能量,同时产生了负能量,这时正、负平衡成零。正负必须成零。这是一个自然法则。
            两本不相干的书,一样的语言,一样的例子,在讲同一件事。
            因为书中的这个细节,我自己又分别翻看相关的两本书,把这段描述同一件事的文字反复读几遍,消化了一下。就像小孩前段时间在微信上问我,“你知道CHATgpt吗,我们的研究领域也有与此相关的,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那些数理计算机方面的东西我是不懂的。但我想,他们有没有另一种语言可以清晰的表述呢。也许,也有朴素的道理法则吧。下次,可以跟小孩探讨一下。
             回到竖排体,书读得也慢,本身就是一本有关生命探索的书,行文慢,读得慢,跟作者的节奏保持一致,才可真正地进入书中的心境,才能谈得上有所收获,这就是阅读的意义吧。它不是浮于面上,而是真正进入到心里。
            书中提到“小王子”。写到“小王子”的作者,几乎是一个传奇:圣修伯里1940年离开已被纳粹占领的法国,独自到纽约,整个“小王子”的草稿,是在纽约离群索居的日子完成的,在纽约,只有一个叫汉弥顿的人支持他的写作。有一天,他按响汉弥顿家的门铃,也不进去,只拿出一个纸袋,交给他,就离开了。再也没有回头,他离开纽约,回到法国,加入到保卫祖国的战争,成为一个侦察机的飞行员。1943年,小王子出版,1944年,他的飞机失踪。飞机的残骸,50多年后在马赛港附近的海底找到。生锈手环上有他的名字和编号,那已是1998年。后来,纽约的展览,展出了他的手稿,上面有咖啡残迹、烟蒂斑痕,手墨犹温。他的插画,一张一张素描,飘着围巾的小王子,迎面而来一只蜗牛。小王子和狐狸,说着一个关于驯养的故事,说着普通关系中,彼此独一无二的故事,“我的秘密,很简单。就是,真正用心,才看得见。真正重要的东西,都不是用眼睛才可以看得见的。” “小王子”,并不是一本童书,不知为何找不到一个好的版本,所能看到的都是童书版本。它是到中年才读得懂的书,无关爱情,无关童话,它只是在讲述一段生命以及与之相关的真理,它是一个经历复杂的人在讲述一段简单的故事,如同作者圣修伯里那样丰富而单纯的一生。

            书的最后,有这样的结语:“槟榔树,每天我都看见,但我真的看见了吗?涂鸦,弥补了文字的不足。线索斑斑,捡起的枯叶,猫咪的脚印,翻倒的咖啡,偶落的花瓣。”,“每一片树叶,都有正面和背面,正面的光洁美丽,可是实质的叶脉都在背面。生命安静而深隧的背面。”她说,一片枯叶给人的感动,超过许多喧哗、激动的舞台。看到书后的手绘图,看到她的“看见”,手绘图的路,左转、右转,东边是毛豆田,西边是香蕉园,制冰厂在前面,文具店在后面,画了地图,小镇就清晰而立体了。写着写着,就回到了最原始的画,最原始的看见,最朴素的本质。
生命,不过就是长途跋涉地反璞归真,悲欣交集。多数时候,我们认为的看见,其实是目盲。我们真的看见了吗?我也如此问自己。
            她说,小镇孕育了这本书。而彼时,她陪伴着老年痴呆的母亲,她说,我低头写作时,一抬眼看到妈妈坐在眼前,就觉得安心。
            很能理解她的看见和安心。知道所有的平心静气并不容易,人的心路历程辗转反侧,每一个人都在长途跋涉、殊途同归,没有谁比谁高明。
          ……

          还有,竖排体的张爱玲,自不必说。香港带回的书,我都有认真读,书读通读透,也如同清风流动的房间,吹散些什么,存留些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对照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