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看过一场舞剧“咏春”,看得比较满足的一场剧,记录下来。
买的票是周末下午场,提前去琴台,荷叶已亭亭,露尖尖角,清气扑鼻,深呼吸。自然界是最无私的,四季轮回,花开花落,没什么可阻挡。湖边,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个角度,台阶上坐下,吹吹荷风,月湖水波横,抬眼处,龟山隐隐,已是初夏荷花时节。常常喜欢这样的“候场”,好像一种延伸,拓宽,无止境,有附加值。
进场,坐定,开演。
一场从退休电影灯光师开始的剧,老灯光师翻阅旧档案,回忆当初拍电影“咏春”时的艰难,因为,那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部剧。“咏春”讲的是拳师叶问的故事。于是,整个舞台,剧场、电影、灯光、门,相互置换。戏里戏外,台前幕后,时间交汇,一个个人,一扇扇门,推开、关闭、流动,徬徨、欣喜、离别、灯光熄灭,谢幕。有时想,舞台剧,像平行时空,你看到的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面,不是静止的,而是同时发生,时空交绘涌动,生命此起彼伏。咏春拳,太极拳,八卦拳纷纷亮相。很喜欢这部舞剧,现场感跟隔着屏幕,还是千差万别的,因为每一场,都是演员全新的情绪,都有不同的状态呈现,每一次呈现都是唯一,珍惜看到的这个唯一。在武术里,在舞蹈里,忍不住热泪盈眶。想回来再翻看另一部不相干的书,徐皓峰《逝去的武林》,题外之音,讲的是人的江湖,不也是殊途同归吗?每个人,其实都在奔赴自己的武林。大道至简或曲径通幽。如同永春的祖训:勤习练,养正气,处世当态度温文……
非常喜欢全剧的剧服,都是香云纱制作,只有暗黑和暗红两色,幽幽光泽如暗香浮动。曾听一位越剧演员讲,讲究的剧团,演出越剧剧服都要求真丝,真丝跟假真丝在灯光下,感观完全不同,真丝有流动感,如同身体语言,演员可以感觉得到,观众一样可以感觉到。香云纱,也喜欢,摸过香云纱面料,冰冰沁沁,夏天穿应该是透气吸汗的。不过,街面上的香云纱面料,有一种土豪气和老气,印花的多,纯色倒很少见的,也很少见人穿香云纱好看,可能还是气韵不对吧。气韵不对,再好的面料,穿出来的也是土豪之感,不堪一看。人穿衣,不过,衣还是要挑人的,人的气质比衣更重要。
谢幕的场景印象太深,演员分批次出来,180度对观众鞠躬数次,主演向群演180度躹躬数次,是180度,一次次全场掌声雷动,彼此尊重。尊重,是礼仪,当然需要。我的巴掌拍得生疼,也要献出自己的掌声,发自内心的掌声,也是一种尊重。
就像剧中表达的,一束光,力量微小,也可以发出,默默照亮些什么。很意外,发现这是深圳官方推出的剧目,在全国巡演,宣传城市和地域文化,很是难得。想起进场时,发现展台上还有他们同时宣传用的“LP深圳”,不同的气象。类比一句,民族的就是世界,丢弃自己的特色,弄得千人一面,就如同复制一个个江南小镇,卖一样的旅游商品一样,是非常短视的行为。一个城市,能挖掘属于自己的地域特色,并深度演绎,品味还是相当不错的。品味这个东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方方面面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是需要积累和学习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