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仲春时分,再次赴港,时隔5年。念念不忘,也必有回响。这5年,发生了很多事,外界,个人,大时代,小人物,想必每个人都是如此。时间如沙漏,从不为谁停留。
我不懂政治,对香港只是一种跟文化相关的个人情结。这种情结弥漫了多年。香港,不是攻略中的香港,不是购物天堂的香港,它之于我,只是一些角角落落,一些叮叮当当,一条条窄街小巷,或者只是威灵顿街和嘉咸街附近老人们常去喝早茶看报纸的茶餐厅,一间间隐身市井的书店……
再一次去香港,短暂停留,只想记录一个香港清晨。哪个城市的早晨,都是好看的,因为它不属于游客,只属于当地人。搭地铁从中环出来,穿过皇后大道中,去到士丹利街,半山扶手梯经过,梯上的人向下望,梯下的人往上看,彼此都是风景。看到这个长长的半山梯,想起的就是港片“重庆森林”中的王菲,躲在扶手梯上偷窥旁边的公寓……香港,经过一些地方,脑子里总是浮现一部电影,这是比较有意思的事。比如去到港大那条下坡道,想起的就是“玻璃之城”,“色戒”,片中风情万种的舒淇和汤唯。香港街区,天生就是属于电影的,天生就有画面感。“甜蜜蜜”、“花样年华”、“天水围的日与夜”,“月满轩尼斯”……当然,还有那些港版警匪片,我也是爱看的,无间道、寒战,还有张国荣的“纵横四海”,维多利亚港边的一个回眸,神采飞扬,那是张国荣存在我脑海里的一个定格。记得多年前第一次去香港,我去到了周润发的故乡南丫岛,周润发,从为人到演技,都是香港文化的一道里程碑。文化里程碑式的人物,还有金庸先生,开创了一个属于香港的武侠江湖,这样的江湖,多么活色生香啊。香港,如此多元化,古今纵横,中西结合,可大可小,繁华落寞,市井江湖,这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思绪拉回来,从街道转角往上走,步入威灵顿道与嘉咸街交界的一条小巷,小巷是属于旧香港的,保留着原始的气息。当地人的排档,盛记、忠记、合记,各种记,人人都在忙碌备餐,剁肉、洗菜、清扫,一日之计在于晨。小巷另一边,一家茶餐厅,说起香港的茶餐厅,真不要看什么推荐去打卡,没必要,随机路过,看看老人家多的街坊餐厅,口味不会差,因为不是游客餐厅,反而更原汁原味。老人家看报,喝奶茶咖啡,吃云吞或菠萝包,悠闲度过一个清晨,而我只是个旁观者,也是有意思的,在香港觉得最好喝的咖啡反而是在这家不起眼的茶餐厅,香浓咖啡,12港币,不锈钢茶杯装着,老派港味。喜欢看街巷风景,坐门口的桌子,往上看,可以看到半山扶手梯经过,朝东,清晨阳光一跃而起;往下看,可以看到花市菜摊,对面看,是排档人家各自忙碌,香港小巷风情,热腾腾扑面而来,威灵顿街,士丹利街,嘉咸街,来往人群,剁肉的声响,报纸的声响,店铺阿姨的招呼声,沉浸在种种声响里,思绪绽放,开启一个丰沛的香港早晨。
嘉咸街口,是一家鲜花铺,桅子花开了,初夏意味提前了,雏菊、芍药含苞待入。这一带花市、干货铺,菜摊都是露天摆开来的,很家常化。菜水灵灵的,看到食指长短的小胡萝卜,榨汁会很好,菜摊附带卖香草,百香果。清晨逛逛,心也变得水润润的,好像一种朝气。
再往上走,进入鸭巴甸街,转角处的百年莲香楼已关门歇业,来港几次,我都没去过。这次遇见,已歇业。人与物,是要讲缘份的。在闭门的莲香楼前站了一会儿,这个转角店即使关门,也可感觉到昔日的生机。开在这个区域,过去以本地人居多,老人家随意喝茶吃点心聊天,与变化太快的世界多一个触角地融入,是有益身心的好事情。鸭巴甸街很有意思,坡道陡,夹角处又一家茶餐厅,门口视野太好,又想坐下来停一会儿。这就是我,随时想坐下来,只是为了看看起伏的小马路,看车从陡坡开下来,看人们从旁边的梯坎上上下下,看邻近的歌赋街还没苏醒的样子,歌赋街,名字真好啊。茶餐厅的对面是一家伊索香氛店,在上海也看到过,这家店外观黑色,反倒朴素得让人意外,品味还是不错的。香港就是这点好,平民、时尚交织在一起,也不觉突,反倒互相添色的意思。从来只在一种综合氛围,不在事物本身的类别,一窝蜂的事情是多么愚蠢,各行其道才是长久,才会各得其所,滋养身心。
威灵顿街一路走走也是好的,小铺子很多,三五平米,木行、五金铺、杂货铺、药铺,针头线脑纽扣水管都有卖的,想打一个小板凳,去木行小铺子就行了。都是开了很多年的,关系一家人的生计。这样的店如今内地倒是不多见了,香港旧街随处可见。砵典乍街,名字也特别,古老石板街,店铺也一样古旧,裁缝铺、手工皮鞋店,都是小作坊,一开几十年。还比如上环一带的香料铺,陈皮、丁香、野山椒干、桂皮、甘草、胡椒,小茴,很好闻。香料买一小袋置书桌上,也好闻,我就喜欢闻新鲜胡椒味,遇到新鲜花椒上市的季节,就买一把置书桌上。倒觉得这样的气味胜过任何人工香氛。上环乐古道附近这样的小铺子不少,见过一家梯软小铺,一老人家的摊点,卖小孩玩具,还附带修表,他低头修手头上的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髦白头束成一把,白T卡其裤,精瘦,酷得很;一唱片店,卖一些香港旧物老照片旧相机旧碗碟或一切你想找到的怀旧之物,当时店铺在播放邓丽君的歌,邓丽君之于香港,一如影片“甜蜜蜜”里的影响力,它对一些人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划时代。梯坎上还有一家小小茶餐厅,喝杯奶茶,看看野眼,听听邓丽君,都是有意思的事。
说回来,士丹利街很喜欢,往上环方向走,有个三五平米的上坡休息区,一架儿童滑梯,一张椅,一株紫荆正开花,小坐一会儿,抬眼是人家阳台,绿植蓊郁,对街是一家小门脸墨西哥餐厅,全英文菜单。香港的氛围是特别的,混搭得恰到好处,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需要,该干什么干什么,并不一窝蜂地迎合,有一种自由的空气。走走停停看看,是我深入一个城市的方式,好像寻找城市隐藏的密码,总有一种寻宝的乐趣。目的地?不过是一个过程。在上环一家小书店购了一本巴恩斯的书。
在香港,我是喜欢坐地铁的,因为太方便。迷路了,只要找地铁站的标识,总是抬眼可见。沿着地铁站附近的街区步行,脑子里很快有个结构图,这也是有意思的事。
书店,是我喜欢探访香港的重要理由,每来必到。是第三次到湾仔的天地书屋。书店并不起眼,也很朴素,出版社开的书店,图书比较有限,以几个作家的书为主,偏偏每次去,都很快寻到自己想要的书,像捡宝似的,这本想要那本也想买,还要考虑拎在手里的重量,想着取舍。喜欢拎一袋子书的感觉。这次,也不例外,买到了张爱玲的两本在内地没出版的版本,还有一本牛津出版社版本的董桥,董桥是前些年喜欢的,这些年读得倒少了,但是这个版本系列真是太喜欢了,古风犹存,是我喜欢的书的模样,每来天地,必购一两册,这次买的是“苹果树下”。发现还有鲁迅的“徬徨”,丰子恺配图版,沈从文的“边城”纪念版,都想买啊,那时手头上已买了五本,都偏厚,想想拎在手里的重量,最后只能放弃一二。天地是比较老派的书店,比较对我的胃口。反倒是尖沙咀海港城的“诚品书店”,这几年感觉偏时尚,文创太多,书反而退居后位,楼中店,进去感觉昏沉沉,不太喜欢了。好书店往往隐藏在不起眼的地方,弥敦道一不起眼角落的商务印书馆,也很老派,人少,出版社加书店的模式,选书也有品,在那里看到香港旧日黑白明信片,买了一套。喜欢明信片,到一地遇到喜欢的就买。关于明信片,又是另一话了。
从天地书店出来,拎着书袋,找间咖啡店坐半晌,翻翻手中的书,如此心满意足的时刻。门口叮叮车穿梭,呆会我也会坐上去。这一刻的香港,属于书和叮叮车,属于我这个被氛围喂饱的女人。
彼时,香港正在举办电影节,有想看的片,“悲情城市”,“独立时代”,候孝贤的,杨德昌的,还有许鞍华的纪录片,想看的,但票早已售磬。油麻地的百老汇在举办邱炯炯影展,也无票了。2018年来港,在百老汇恰遇是枝裕和影展,跟小孩一起看了一场“小偷家族”,带回是枝裕和电影明信片,还放在书柜上,跟我从各地带回的明信片一起,翻阅它们时,当时的场景一一闪过……影院定期举办某一个导演的影展,是多好的方式,可以看一个系列,看这个导演的思路和风格,像深入读一本书。可惜,内地影院少有这样的机会,把时间和空间留给一个导演。没有看成电影,也无可惜的,我知道好的影片,还有放映空间,还有那么多人想看,也很开心。香港文化博物馆还在举办张国荣展,可惜位置太偏远,没有特地去。地铁过道里有大幅张国荣黑白照,城市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一个人,也是纪念一段香港文化的辉煌岁月吧。2018年去港大,那一站地铁通道也贴有大幅的张爱玲和金庸像,他们是港大的名誉校友。说到张国荣,就像每年四月一日,我会听听他的歌集,一曲曲听下来。沉默是金、胭脂扣、让冷风吹、倩女幽魂……这次,临行前,听了舒淇的声音版CITYWALK,从威灵顿道一直到上环,梯梯坎坎,一间间旧铺,她走在历史里,走在过往里,那是香港的旧时光。舒淇的粤语腔很是好听,像音乐。舒淇的电影,都是喜欢的,“玻璃之城”里港大下坡道自行车俯冲下来的女孩,头发海藻般飞扬;“最好的时光”里那个说难过时心脏破洞的女孩……
香港,是有记忆的城市。它的文化,它的街区,它的交通工具,都在一遍遍述说着它的故事。我如此迷恋那些故事,拎着书袋搭上叮叮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