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看的两部片,完全不搭界,但都可以称得上我心目中的好片。
好片不分国界,不分时代,好是一个通用的名词,好就是好,不由分说的。有些片或聪明或宏大或高级,但就是不动人,那不叫好,你只能看到它们在传递想让人看到的聪明和价值观,但打动不了你,如同聪明却不动人的文字一个道理,它们总是想教你些什么……好,就是动人。动人,由心而发,与煽情也并不相干。
“士兵之歌”,感觉片名叫得不够好,当然看完片子,片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前苏联黑白片,二战片,拍于1959年。导演的叙事结构、摄影构图、意境、演员选择,都是一流。一部片,可以拍得这样流畅、优美、自然、清洁,它是悲剧,却哀而不伤,只有欲言又止的遗憾。它是战争片,战争场景只有一两个镜头,讲是一个普通士兵的回乡之路,那短短三五天发生的事,甚至可以叫它公路片、爱情片、亲情片,它不可以被定义,它只是动人。
感觉这部片可以算作影片教科书,在宏大、大投资、大片、高科技充斥市场时,我们忽略了什么叫真正的好片。动人,不是耍聪明,不是先入为主,不是说教,只是自然而然。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阳光、好看、妙龄,遇见就该好好爱一场,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身体、他们的欢笑、笨拙、忧伤、迟疑、失落,那才是青春的模样,真的,看着他们,再看一些流行青春片的奶油娘娘腔、塑料美人、无病呻吟,那给人的是一种什么审美?年轻人,还是该看优质影片的,感受那种血管里脉膊的跳动。
背景是战争,就显出一种残酷。残酷并不是通过画面显现的,真正的残酷其实是美的破碎,有些东西是外界或时间夺不走的,夺不走的,永留在人的心里。
导演喜欢拍火车,蒸气车头呼啸而来、车箱连接处的光线、隧道、火车轨线、站台;也喜欢拍道路,一条通往家乡的路,母亲在路的那头,盼望她心爱的儿子,小路弯弯,背景拉近拉远;导演还喜欢拍天上的云,变幻飘移的云,那是自由和平的象征,这世界多么美好……我喜欢他的镜头感,镜头转换,总是心里一软,一热。
这类战争片并不要拍战争本身,而是对正常生活的呼唤,对美和自由的向往,相爱、相守、一餐一食的平常日子,那才是常态。不太喜欢看一些狂轰乱炸的战争片。一战、二战时的黑白片,不少都成为了经典,想想是什么原因呢,它们表达的是题外之音,是呈现一段生活,而非战争本身。
看完“士兵之歌”,想想它可以叫“回乡之路”,或“回家”,或其他的什么,但导演只是取了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也只是一个符号而已,看完片,觉得叫什么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是一部好片,骨肉匀停,枝脉通畅。用一位聪明女孩的说法是影片拍得“正大仙容”。真的,就是这种感觉。只是本来的面貌,附加的小聪明都可以丢得远远的。
再说,另一部,家常片。那次从香港回来后,想找一部港片重温,就重看一遍“月满轩尼诗”。汤唯、张学友,鲍起静主演,配角也都不错。香港普通人的生存生活、家常里短。影片背景有不少湾仔庄仕敦道的街景,那片街区有一家我喜欢的书店,到港去过几次的,有亲切感。看着他们喝奶茶、看侦探小说、对生活此起彼伏的无奈,每个人物的心思和烦忧表现在脸上,被人看出来也无所谓,小小算盘打来打去,家人之间相爱相杀绵绵密密,并不加重笔墨渲染,只是生活本身就是如此,也没有什么高大上、精英名流出现。那是香港人的务实,颓废中也另有一种精气神,生活还得继续,不是吗?88分钟的片,也有一种饱满的核。这类家常港片,很是透气。说到香港影片,是有很多话讲的,不过,是另一话了。
看完好片的感受是,心里顺畅,每个毛孔都张开,莫明添一种信心,说不上为什么,不过一种奇妙的心理。自然,看完一部烂片或狂轰乱炸的片,是另一种心里堵得慌或一种虚空,就不多说了。
所以,优质的文化多么重要,优质也是不设限的,种类不同,时代不同,大小不同,但它们的存在,让人看到一束光。不夸大不说教不故作聪明不显高级不博人眼球。它,只是自然而然,让人心里一热,或是心里一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