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伊水河畔,牡丹未开

(2023-04-03 10:03:15)
            选择在二月那个牡丹未开的时节去洛阳,似乎并不合适。可合适时人往往多,也往往没有去的念头。在念头最强烈的时候去做一件事,这世间,常常是计划不如变化快。
             只是想看看石窟,没有想到,颓败风化得这么厉害,有一种荒芜之感,风景风水都是好,天气朗晴。非大节假日,人也不算多。配套也是规整的,但就是感觉遗憾。时间感没有被升华,没有升华的东西,就只有退化的命运了,与人如出一辙。这里的原因是多的,历史、时间、地理、气候、维护,都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古迹和人一样,也有各自的命运吧,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在去过的三个石窟里(甘肃敦煌,大同云冈,天水麦积山),这里可能是最感遗憾的。我的石窟行从2018年开始,到这里已划上了一个句话,也算完成一个心愿。
            龙门伊水河畔,春风荡漾,春水流,清澈河面上,画舫缓行。古桥还是在的,它经得起时间,怎么看都美,还是坚固的。石窟当然也有可看的,更需要细看,这样的东西也是看一眼少一眼,不妨一看。喜欢宾阳中洞的菩萨,一眼看到大鼻子,经历时间的残缺,面部有一种拙气,有眼缘,心里喜欢。北魏时的洞窟,面容清瘦,北魏石刻如同“世说新语”,有一种言简意赅,回味无穷的意思。喜欢就多看,还好,没什么人留意这里,拍照就走的人多,停留的少。也喜欢万佛洞的穹顶,色彩保存得很好,飞天起舞,好像漫天落花缤纷,也看了好久,脖子仰酸。喜欢洞边的一个头部残缺的观音像,是个调皮的观音,顺手把裙带甩到脑后,姿态妩媚。万佛洞的菩萨姿态、表情都是活泼泼的,伸手、探头的、低头的,侧身的,抚脸的,扭头的,害羞的,姿态表情是活的,很平民化,不那么一本正经、高高在上,菩萨与民同乐的意思,唐代石刻虽不如北魏,但胜在姿态丰富。
            对于最有名的卢舍那大佛,因为过于宏大,流连的时间反而短,过桥到东边隔河远观倒是一种适宜,宏大不能近观,要隔着距离看的。
           龙门附近的泉眼倒是不少,有一个老窝泉边,泉边洞窟数尊小佛像,泉水透亮,光影盘璇,一尊尊小佛像隐约在动,此情此景,倒觉有一种仙意。
           还好还好,总有得看的。看石窟是体力活儿,要上上下下,要长时间抬头,费眼力。龙门石窟虽有些颓败,但窟前临伊水河,风景不错,可以停下来坐坐,喝点什么,停停坐坐看看,也不觉得累。只是遗憾可以看的太少了。
            过桥去东岸走走,隔河望望,远望更显一种说不清的颓败和沧海桑田之感,心里是遗憾的。这里有些季节会开放夜游,洞窟万盏灯火,想必是震憾的。记得那年去麦积石窟,在售票处遇一位女孩,刚从龙门过来,说夜游很美。只能想像了。记得在莫高窟曾看过“又见敦煌”演出,有个场景是洞口灯光一开一灭,飞天各种造型定格,非常震憾,眼泪瞬间落下来……想必夜游也有类似意境吧。
            出口处一座老寺,老寺格局紧凑,有古老松柏,有蒋宋50岁时避寿的别墅,可以远眺伊水和西线石窟,风水绝佳。这样紧凑的格局令人想起南京鸡鸣寺,同样小而美。但可惜的是,这里老迹太少了。格局好,细节经不起看。格局是从前的。蒋宋来此时50岁,不就是我们如今70后一代人的年岁吗?他们当时也是正当年吧。门前有泉眼,水流不绝,在泉眼边坐了一会,朗晴天,倒是凉沁沁的,寺前古柏也不知多少年了,树皮已起包浆,手感顺滑,伸手在树干上抚摸了半晌,年岁感,树也是有的。
            出门肚子饿了,寻一家角落里的羊肉汤馆点碗汤,要块火烧馍。大块吃馍大口喝汤,在北方,这两样是必吃的。口感果然不差,一点不剩。搭出租车返程,司机健谈,是地道洛阳人,说牡丹难养,自家养过,没养活,牡丹金贵,花期也短,是要专业的人去做的。世事总不完美,没看到牡丹季,虽网上一年四季都有牡丹卖,但花还是要看当季的,不是吗。
            高铁上遇一场落日,目光追着看了半晌。中原大地,残阳如血,倒真是有一种没落的意味。翻看随身带的龙门石窟资料书,一窟窟再细看过去,与所见一一映照回想,那些美最终也只能存留在书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