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城过的第三个春节了,时间真快,想想也真是恍如隔世。小年前后,下了一场雪,雪不大,风大,温度降到零下。三口之家难得的新年团圆,也好像平平常常,不过一起吃饭聊天,一餐餐的饭,一箩筐一箩筐的闲话。这就是家人的意义吧。自在随意,什么话都可以讲,什么玩笑也可以开,很放松。即使是临时住所,也会在小年贴上窗花,铺上红色桌帘,买一束鲜花,洋甘菊澳梅和百合混搭,居然没买到水仙。
那段时间,不知为何,就是不想看电子书,只想看纸书,可到底是临时住处,不如家中方便,一些想看的书并不在手边,如同一种饥渴,只好翻捡留在这里的一些书,找出最想读的,鲁迅吧,可以无数次重读,常读常新。阿Q,故乡,社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祝福,一件小事……都是耐读的,人群中的每个人都有阿Q,祥林嫂,孔乙己,子君娟生,文中的“我”
隐形的影子,并不好笑,人物如此真实,世态百相也并不遥远,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那个落雪的黄昏,天黑得早,读鲁迅听音乐,心情平静。随机的顺序,倒有不少动听的曲子,听到好听的,就查一下曲名和出处,有一首“康妮的蝴蝶”,听上去那么耳熟,原来此曲常常出现在图书馆闭馆,机场抵达的时刻,应该还出现在不少优美的结束时刻,如一缕跳跃的阳光,不绝于缕。还有,“一代宗师”里的大提琴曲,曲子最早用于影片“美国往事”中,有王家卫向大师致敬的意味;法国电影“刺猬的优雅”里的配乐也听到了,电影不错,音乐也好;另一曲,是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的配乐,片子耳熟很久,不曾看过,晚上翻出来看看,80年代的片,虽剧情略显生硬,但女主角是美的,音乐是美的,服装也是美的,种种很有女人味,女人味是多么美好久违的名词,看的时候,我想起了法国影片“冬之心”,里面的女主角也很有女人味,衣品上佳,印象很深。电影,是可以多侧面看的。如同进入一种氛围,看到一种美。美,有时如同一种信仰。
“时光倒流七十年”,片中不少酒店的场景,酒店也是美的,旧时酒店附近常设剧场。旅途去剧院,似乎是双重幸福的事。想起2017年去苏州,为了看香港焦媛话剧团的一场演出“金锁记”,喜欢张爱玲,喜欢“金锁记”原著。那是我第一次看话剧掉眼泪,真真被打动,焦媛好像书中的七巧附体,非常投入恣意。剧场离酒店步行可抵,散场后慢慢走回酒店,一路思绪,过一座小桥,停留片刻,连月色也是清朗的。那次苏州之行,因为一家书店和一个剧场,住在新城区。书店、剧场皆步行可抵。晚上看话剧,黄昏去书店,那次买了港版西西的作品“哀悼乳房”,西西的书写得很是真诚,读后意外震惊。而那个朴实的西西,在香港窄小的厨房里支起小桌写作的西西,写出有趣的“缝熊志”的西西,也于2022年末去世。这个世上,有如此真诚的人和作品存在,对于读者,是幸运的事。沉淀一下,隔一段距离看,多数文字不过花拳绣腿,浮夸虚荣,可有可无,而少数的珠玉,才赋予了文字真正的意义。那次在苏州,虽住在新城区,老城区也是必去的。选一个清晨,去苏州老街巷散步、吃早餐,逛钮家巷旧书铺,“醒世姻缘”和阿加莎的一册旧书就是在老书铺淘的,那个90来岁高龄的老人家是一代店主,字写得像饱满玉米粒,电话跟人沟通书中语句时,吐词清晰,头脑敏捷。那次苏州之行,是一趟丰沛旅程。
2019年,去上海,也是因了一场话剧“繁花”,喜欢金宇澄的“繁花”原著,自然也想看看话剧。是在美琪大戏院,那次印象也深,住在华山路,跟剧院虽隔了两站多路,也属于步行可抵的。黄昏时,先去常德路张爱玲故居底下的书店喝了一杯咖啡,坐在院子里,当时院子四壁挂有张爱玲书中的素描肖像画,画姿灵动,后来出现在港版皇冠出版社张爱玲百年纪念丛书的封面,那套纪念版买过其中的三本,品相相当不错。踱步街巷里弄,去到离戏院不远的凯司令蛋糕店点了块栗子蛋糕,坐二楼临窗位看小马路、斑马线、行人,非常有画面感。天将黑,进剧场,话剧整体氛围恰恰好,姝华写给沪生的那封信,旁白响起:“年岁越长,越觉得孤独是正常的,独立出生,独立去死,人和人,无法相通,人生是一次荒凉的旅行……”,看“繁花”也掉泪了。散场已近十一点,搭晚班电车回酒店,夜色温柔,道路敞阔,工人在洒水,街灯摇曳,脑子里闪过繁花里的台词,人生真真像一场剧。看剧旅行,种种交错,总是令人回味。
当然,还有去香港那次,跟小孩一起。我们去百老汇看是枝裕和的影展,当时展播的是“小偷家族”。也是散场,距酒店路程不近,但我们选择步行回酒店。先在附近茶餐厅吃碗鱼蛋粉,穿行香港窄街巷,总有迷路的乐趣。还在维多利亚港边看了一回夜景,那也是一次饱满的体验。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是让思维无限扩大融通交汇。生命如此渺小,天地如此开阔,过得去过不去的都将成为过去。
一部电影,一些无关的镜头却让我想起另外一些无关的场景,心情因此变得轻快起来。这世上,从来没有白看的书,没有白走的路,某一天,它们汇聚在一起,让人心底升起一股子勇气,抵抗生命中的沉重和虚无。要读书,要听音乐,要行走啊,世界美如斯,美最终不过是一种信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