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中欧小酒馆“游荡”

(2023-01-15 10:44:44)
            去年12月,在小城。阳台西边看过去,一条长长的路通往另一条主干道,那段时间,外面没什么人。冬日黄昏,太阳如同一个大圆球,带着雾气,缓缓落到山后,天地苍茫。远望过去,倒有一种荒芜,想起了张爱玲的“异乡记”。那样的场景,是我关于12月的一个印记。
              一年前看过刘子超的“失落的卫星”,写中亚的,很喜欢。当时又买了他的另一本“午夜降临前抵达”,写中欧的,不知为何,读了一半,就放下了。12月,看完一部厚书后,穿插读点轻松的,就接下去当时未读完的另一半。读完,又回过头去把年初读过的前一半重读。总体还可以,不过,还是更喜欢他的那本“失落的卫星”,感觉有种一气呵成的感觉,比这本更集中流畅。
             他的行走比较有意思,走的是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比如中亚,中欧。用他自己的话讲:“中欧对我的吸引还在于它始终生活在历史的夹缝中,执拗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有着强烈的撕扯和游移、焦虑感,却依然保持了某种永恒不变的特质——有不安与刺痛,也有亲切与安慰,人行走在这样的地方,可以避免无知的傲慢与廉价的感动。”嗯,城市和人一样,气质和使命各不相同,行走,只是避免无知的傲慢与廉价的感动。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我是一本看地图一边读的。读到的视角是游荡。中欧的一些城市,有古老和现代交织的气质,经历了繁华与衰落呈现的一种平静,或者连平静都不存在,它们好像不能被界定。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城,书中说“再没有比欧洲大陆更适合游荡的了”。没有去过欧洲,一直喜欢欧洲的电影和书籍,那种气质直觉上是喜欢的,也可以想像若是亲历,肯定会很喜欢。
            读书的过程,也真的像跟随作者在中欧的咖啡馆,小酒馆,旧书铺,街头,博物馆游荡,在咖啡馆里读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身未至,心已远。
             走走停停看看想想,是个人一直偏爱的旅行方式。
            捷克首都布拉格,充满19世纪的痕迹,最早知道这座城,是因为电影“布拉格之恋”,和那曲“伏尔塔瓦河”,这座城市有迷人的咖啡馆和小酒馆,是一座适合散步的城市,捷克诗人赛弗尔特写出了那部有名的“世界美如斯”,获诺贝尔文学奖。
           同样,当年,卡夫卡喜欢漫步在午夜布拉格构思故事,这个一生在保险公司任职的小职员,业余喜欢在咖啡馆写小说,若干年后名声大噪时,他还在保险公司当着他的小职员。卡夫卡当年光顾的咖啡馆生意兴隆,他任职的保险公司大楼依然存在,常去的电影院依然人流如织,而时间,已静悄悄过去了100年。
            城市拥有这样的人物及故事,通常比较有意思,有些人,活得像隐形人,他们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谈不上喜欢卡夫卡的作品,但对他的生存方式挺感兴趣。他的一生绝不放在纠结地选择A或B上,而是试着选择第三种方式,就是现代人的所谓“增量思维”吧,能够寻找一种变通,这也是大智慧。
             一边看书,一边查看中欧地图,很遗憾手边没有地球仪,不然一目了然,只能查看电子地图册,看看中欧布局图,也看看书中的线路:从布拉格过去,途经波兰边境的克拉克夫,那个“辛德勒名单”的发生地,被斯皮尔伯格搬上荧幕,“辛德勒名单”是很喜欢的一部电影,记得灰黑中的一点红。而在作者的笔下,现在的克拉克夫是个安静的小城,静悄悄的,好像什么也没发生。历史以一种寂静被铭记。
            再跟随书中的线路来到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之都维也纳,有不少百年咖啡馆,咖啡馆比人的寿命更长。书中的场景是雨天,老咖啡馆,作者一边喝咖啡,一边读茨威格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是一本维也纳的“追忆似水流年”。“昨日的世界”个人比较喜欢,那是茨威格献给一个时代的挽歌,他回忆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婚礼”首演的老城堡剧院被拆毁时,维也纳社交界聚在剧院大厅,帷幕落下,只为捡一块地板的碎片,作为珍贵纪念品带回家去。茨威格是犹太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生命的最后时光流落巴西。写完这本书,1942年2月,他与妻一起在巴西结束生命。宁可玉碎,不为瓦全。这是茨威格的选择。也很喜欢他的另一本书“人类群星闪耀时”。他终其一生,都在怀念星光熠熠的旧世界。他是选择停留在自己世界的人。
             彼时,窗外也在下雨,雨雾笼罩山林。好像跟随作者泡在咖啡馆里读书,维也纳的咖啡馆是生活的一部分,连孤独也是一种日常,独自喝咖啡用餐的人不少,桌布下常能发现英文便签,是前一位客人留下的,摘录的是“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里的话语。维也纳的咖啡馆也是藏龙卧虎之地。作者说那家咖啡馆是影片“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拍摄地,这部片很火,也看过,但个人谈不上喜欢。用作者的话讲:对于百年咖啡馆来说,一部好莱坞意义的电影算不上重大,它根本不把任何电影海报贴出来迎合顾客。它只是开着,不管不顾,已过去百年。见得多了,言语标榜已成了多余。
            维也纳,就是留给音乐,游荡与老咖啡馆的。
            再跟随书和地图,游荡到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这个城市的气质也是我喜欢的,哀而不伤。喜欢书中的博物馆街,树叶飒飒作响,街边旧书店栉比鳞次。作者在英文书架上找到了1935年出版的毛姆“在中国的屏风上”,人民币20余元,毛姆的书读起来比较轻松,非常适合旅途,羡慕人家在旅途中淘到可心读物,这种惊喜感同身受。2014年,我在日本大阪的旧书铺,淘到那本金子美玲生平摄影集,当时的惊喜似乎历历在目。一直喜欢金子美铃的童谣诗集,金子美铃短暂一生,写的小诗灵动晶莹,仿佛秋日葡萄上的一层粉霜。旅行,旧书铺,总是令人心动的映照。
            书中还写到布达佩斯旧书铺的老板,退休前在国家图书馆工作,说国图有一个目标,要收集世界上所有关于匈牙利的书,无论它们是用什么语言写成的。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愿望是在图书馆工作。当然,愿望只是愿望,并没有实现。不过,这一生,倒是跟文字和书打交道的时间长。
            阴雨中的布达佩斯,仿佛黑白胶片电影,跟随着漫步布达佩斯街头。中欧的咖啡馆和小酒馆都多,随时可以停下,进到小酒馆,气氛怀旧,随时可以听到甲壳虫乐队的“昨天”,可以喝到产于当地的贵腐酒,作为原产地,价格自然比国内便宜太多。
             印象深的有个细节特别好:作者遇到一位学建筑的大学生,业余当导游,不是为赚钱,而是他属于一个城市讲解俱乐部,俱乐部的宗旨是推广匈牙利文化,为外国游客提供免费讲解。他同时还参加了骑车俱乐部和其他俱乐部,他这样解释,如果是骑车俱乐部,他们的社会身份就是骑自行车的人,因为这一身份,有了某种相同的诉求,要求政府提供相应的场地或者在修路时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多么积极的想法,年轻人都以一个公共层面的身份为荣,去做点什么,哪怕力量微弱,而不是囿于个人世界,人人只想躺平。
            看看停停,再细看电子地图,中欧很多袖珍小国袖珍城市,比如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所有地点都能步行抵达,与意大利接壤,看到作者行走到当地,去电影院买了一张票,看一场伍迪艾伦的“爱在罗马”。比如匈牙利的小城希洛克什,希洛克什和法国波尔多在同一纬度,葡萄酒毫不逊色,路边一家家小酒馆,品丽珠非常出色,透明桶装着,两升30多元,好酒就是好喝不贵,可以痛饮。同样的袖珍小城还有匈牙利的埃格尔,小而紧凑,古意盎然。圣诞市集,卖热红酒,陈皮和桂花熬的红酒,平安夜如此平安。当地,进小酒馆喝酒像喝水一样普通,只是生活的一个休憩。自己并不饮酒,但很喜欢书中的这种氛围,人生事,贵痛快,不是吗?想起2011年去越南,西贡街头,咖啡是以流动摊点出现在街头,人民币4元一杯,口感饱满顺滑,喝一杯休息一下,随时随地。不喜欢太过隆重的餐厅咖啡馆,氛围最是难得。
            中欧天生是适合火车旅行的,一站一站坐下去。不少火车以音乐家的名字命名:舒伯特号,勃拉姆斯号,马勒号。就如作者所说,火车不仅是交通公具,更是一个场所,是出发和抵达城市的一部分。的确如此。它已成了一个过程。美好的爵士年代也是火车年代,作家和音乐家坐火车旅行,由此催生了大量音乐和文学作品。那些元气淋漓的时代场景,如今看来,多么令人神往。
            “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不仅是写作,也适用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
             年末,许多的不确定。看旅行文学书,不过跟着一起游荡,更接近一个内心的远方:清晨,黄昏,街灯,百年咖啡馆里的热气,窗外的雨,旧书铺,一册发黄的初版书,历史上的今天,100年前就存在的建筑,这一切,都是旅行的模样。书看完,中欧的游荡也结束。而书中书,一些中欧的作家,二战时的电影,似乎又可以开启一段旅程,历史,建筑,城市,文学,彼此交织。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好的事物就像一种发酵,不是单一的,是一种激发再创造的过程。
            我打开地图一遍遍看那些古老的城市,国家太小,名字都写不下,只能另外标注,看那些边境线,一遍遍听“伏尔塔瓦河”,真好听啊,写河流的音乐,我比较喜欢这首,大气却悠扬,心平气和却娓娓道来,悲欣交集的好。从沉缓或是悲伤到达一种明亮时,连过度都是委婉的,平静从容,毫无阻隔。人达不到的境界,音乐可以抵达,同时给人抚慰,这就是文化的价值吧。
             而我的游荡是开始还是结束,已不重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年前清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