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扇朝东的窗

(2022-12-08 15:37:52)
            去敦煌,是2018年的秋天。算算已是四年前,这几年,真有沧海桑田之感。想起敦煌,是最近一段时间在重读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多年前读,很喜欢,2022年年底,在纷杂的环境里再读,仍然喜欢,感慨更深。
           书中有一段是高尔泰先生在敦煌研究院的经历,特殊的历史年代,他放下画笔,被安排扫洞窟,仿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洞窟外栈道凭栏,斜阳外,不知今夕何年。特殊境遇下,他得以从容不迫地看壁画,感受不一样,经变图里有耕织、蚕桑,纺织,狩猎,炊事,歌舞,宴会,亭台楼阁,驿亭酒肆,衣冠服饰,宗教仪式……他最喜欢的魏窟285窟,这样描述:“意态生动潇洒,星汉奔流,满壁生风,光怪陆离的色块像流动的音乐,从容不迫,凄凉中有一种自信,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也不是谦卑忍让或无所依归的徬惶。”同样的,他也喜欢唐窟,“没有官能压抑,也不是无所敬畏的张狂,佛国的庄严,都化作了人间的温馨。如此大气,如此隽永……205窟,194窟人像壁画单纯质朴,各有个性,历经千辛万苦,面对来日大难,没有畏惧,没有抱怨,视未来为过去,不知不觉征服了苦难……沉静从容安祥的画像所呈现出来的,也许是更强大的力量,像隐藏的消息,打开了通往别样世界的门窗。”他从一个美学专业者的角度,描述非常准确。这些文字,我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
            记得2018年去敦煌,千里迢迢只为看壁画,几度热泪盈眶,我不是专业者,扑面而来的只是一种壁画本身的感染力,历史宗教美感色彩时空交汇,真正满壁生风,让人移不动脚,脖子仰痛不足惜。在那些“高古,舒缓,安祥”面前,去一去人类的躁气和火气。当时也是坐火车去敦煌的,不过想感受昔日漫漫西行路。一如当初选择坐火车去拉萨,一样路途遥遥。并且没有直达车,需从兰州转车。不同的是,兰州到敦煌,已有高铁,时间长达8小时,清晨高铁,一路看尽西域风景线,途经西宁,张掖,嘉峪关……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目的地本身。我的手上,带的是另一册有关敦煌的大厚本,记得阳光打在书页某张洞窟图上,彼此交错,窗外茫茫戈壁,荒漠生长的沙棘树倏忽而过,天空湛蓝。那次行程,也是另一个时空交错。人到中年后,我喜欢的风景其实跟个人性格反差蛮大,喜欢那些纵横千古有历史感的地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何等大气。以至几年后看一些有关河西走廊的行走片和纪录片时,时时能激起我心中某种沉淀的激越,好像重新获得一种力量。
             如同一些荡气回肠的书,也时时勾起我的记忆和联想,让人纵观历史,对命运有新的思量,不囿于眼前……此类的书写得好,就有一种大气磅礴,并不拘泥于困境本身。也如同看敦煌壁画,有一种隐藏的力量,好像经历千辛万苦后,回归到一种单纯质朴,化为一种沉静从容,没有来处,没有古今。怎么说呢?就像南北朝向的房间,开了一扇朝东的窗。它们,静悄悄给你一种力量。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可以一本本再读重读。
           不知为何,也一直喜欢看神州飞船起飞、着陆的直播影像,如果时间恰当,会特地收看。总觉着一种神奇。太空,存在于我的理解之外,那些人的工作生活也是我不可抵达的境界,他们的心理素质何等强大,我们这些蚁行人,能看看也感受到一种别样开阔,平行宇宙有另一面。
           内心开阔、生活简单,是个人始终崇尚并遵循的生活信条。人生如蚁美如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