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认识一个重庆女孩,不是女孩,算是同龄人,正职是医生,业余喜欢旅行美食,写得一手灵动的文字,因为文字而相识。在我的编辑生涯中,发现真正写得有灵气的反倒是那些不以文字为职业的人,比如医生比如老师还比如一些理工科的人。这个重庆女孩很早期就背包行天下,做的菜与文字一样灵气四溢,并且酒量还不小,人生恣意不拘。记得她的鸭架粥、话梅渍黄豆,醉花甲,万物为自己所用毫不拘泥于形式,内心徜佯……还记得她提到一位朋友,属于独立特行又不招摇的那一类,游离于主流人群外,安安静静过自己的生活,一招一式绝不模仿,吃饭穿衣无视潮流,看不到她在抵抗或痛苦坚持,一切都是浑然天成,那位朋友搬离主城区,每天坐一个半小时车上班,也没有不适,因为那是她的选择,选择了就永远只看到自己所要的部份,其他的化为零……很多年后才明白,从心而发,真正不受人影响,需要巨大的内心稳定性,他们并不是博人眼球或出于虚荣而选择某种生活方式,而是根本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他们的内心才是真正强大。也正应了顾城所说的那句话:“人如果要去寻找什么,必定是在他自身混乱的时候。如果你安定,你就不找了——你就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不在于活在哪个层级,而在心有不甘,左右摇摆,心不稳是最难办的事。那位重庆女孩自己也是属于这类的,很是难得。
多年前,2004年或05年?记不太清了,去重庆,很遗憾她恰好外出不在当地,未得见面。临走前,我留了书在酒店前台,让她回后去取。后来,她回寄给我一条银色吉祥鱼挂件,是旅行时带回的。时间过去了十多年,我们没有什么交集,却一直记得她。那次去重庆,入住的就是她推荐的洪崖洞两江汇的一家酒店,落地窗外,嘉陵江上的货船缓缓行,夜间拉灭灯,看窗景舍不得睡去。洪崖洞给我的感觉像极宫崎峻的漫画,很是魔幻;去了老重庆十八梯,吃了梯坎面,喝到当地老人去的梯坎茶馆,三两张桌,粗茶,几元一杯,有一种气力,喝得人浑身通畅,心里敞阔;吃到了解放碑一家江景旋转餐厅性价比极高的下午茶,她推荐给我的套餐,一杯茶一碟小点,当时人民币一二十元,景观却无价,饱览窗外雾都茫茫;清晨,很早起床,在两江汇附近散步,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江流滚滚,纵横千古;还去了两江汇的星巴客,空无一人,那天清晨的咖啡香及江景让我对星巴客一直有莫明的好感,普通、长久并亲切,对重庆这座城市也有格外的亲。若干年后,看彼得·海斯勒那本“江城”,因为到过重庆,很多描写心领神汇,读得很是畅快……这是后话。因为她,我知道了当地的精华所在,那些游客之外的体验,虽然只呆了两天,却是此生难忘的行程。
正巧这几天陆续在看“锵锵行天下”,伊斯坦布尔部分,有一个镜头是三个嘉宾主持人在户外喝茶,不同方向望去,可以看到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金角湾,一座是公元537年的建筑,一座是公元1609年的建筑,两座建筑相距1000多年,而时间已进入了21世纪,又过去了四百多年,时间还在继续……夕阳西下,看得出三个人的兴致都很高,谈了很多历史文化古今的东西,有一种洋溢,谈话很是精彩。真正的好是溢出来的,并不是生硬摆出来的。去一个地方,眼望过去的场景是重要的。看似一杯茶的停顿时间,却可以收获更多,这才是旅行的意义吧,你不过在感受时间、空间、文明,在此发酵,沉淀,体会,让自己获得一种张力。停下来坐一会儿是很必要的,多读一些文化历史的书也是重要的,你所见所思所感只是自己内心很多东西的交织沉淀发酵,这也是我旅行的体验。“锵锵行天下”里还有不少这样停下来喝杯茶的场景:主持人嘉宾在一座17世纪的古建筑旁喝街边茶,其中一人聊到自己有晨跑习惯,如果早上在桥上跑步,可以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从亚洲跑到欧洲,感受伊斯坦布尔地理位置的特殊,多么有意思的旅行。这让我想起曾看一本书中写到一个杭州人,去世界各地,都带着跑鞋,每天晨跑,用脚去丈量抵达的城市,深入市井民生……真正的旅行不是住什么豪华酒店吃多贵的食物,而是体验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体验平行时空的另一面,知道自己的渺小和无知,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角,这才是旅行的意义吧。怎么说呢,行走更多的应该是热气腾腾的活力扑面而来,不能行走的日子,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一种活力的丧失。
一个真正关注生活本身的人才知道一个城市的精华所在,而有些在一个城市生活几十年的人,如果不是有心人,不会告诉你住在哪里最方便,步行可抵什么街区小巷,吃到哪家本地人吃的小馆子,清晨可以去哪里散步,看当地人的日常起居、街市或菜场,吃当地人喜欢的早餐店,从哪个视角可以看到属于这个城市的独特风景,哪一家咖啡店窗景氛围皆好……那些最家常最闪亮的日子,有心人才看得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