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我总被户外的阳光吸引,这是季节的馈赠。
路过那座建于1910年的大楼,三岔路口,小马路阳光普照,默默站了五分钟,这五分钟献给历史。隔几步,是“铁路之父”詹天佑故居,看到他与子女家人的一张黑白照,那个年代,家里小孩总是四五个,站得齐刷刷,父严子孝的模样。家风好,孩子多,这两层小楼一定充满了欢乐吧。詹去世于1919年,就在这所房子里终老。那时,隔几步路的那座1910俄式船屋已经修好。比邻而居,不知与房子里的人有无来往。时光就这么过去了100年。房子还在,人面不知何处去。
连续阴雨后的一个艳阳天,暖洋洋的舒展,走在街头,时空穿梭。
想来,也有意思,我总被阳光吸引进一家店铺。路过小小理发店,一小间,阳光照到屋里。一念之间,就想走进去把头发清洗修剪一下,不过想体会坐在阳光下洗头发的感觉。果然,很开心的过程。老板娘爽朗干净,一人打理一家店,气色红朴朴,不像50多的人,说自己20岁不到就学理发手艺,因为陪儿子读书,一直做下来了,儿子上大学后,她理发之余,就去做义工。听到,不禁肃然起敬。她这么明朗的人,做义工是很合适的。她自言自语感叹,我儿子真好啊,性格好。她讲到一个细节:“春节无事,我让他给我找白头发,说一根白发十元钱,十根就一百块。儿子找了半天,说妈,你一根白发都没有啊。”她夸自己也夸儿子,开心得很。一直是听她在讲,这份开心默默地感染了我。小小理发屋,阳光四面八方照进来,淡淡洗发水的清香,有一种朴素踏实的好。突然想到我妈,到老年,我妈总觉得我很好,认为她的女儿很棒,这于她于我都算是好事。虽然心里明白自己性格弱也不能干,缺点多多,是普通之人,妈不过放大了我的优点。不过,这已无关紧要,开心就好……家人之间,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也是难得的事。
头发洗净简单修剪后,我离开,清清爽爽。果然啊,我的直觉挺准。人和房子一样,阳光四溢,挺好。
路过一家烤梨店,5平米店面,梧桐树下光影盘旋,像一个招唤。仅一张小桌,一对夫妻在柜台后忙碌,多的是打包带走的顾客。被氛围吸引,走进去了,虽然并没想到吃什么。看到紫砂小盎里炖梨水,点了一盎,梨是整只的,掏去了内核,连小盎一起进烤箱炖出的。跟平日自家炖的不一样,口感更香淳糯软。一盎糖水,也有附加值,满目阳光加流动街景。这一刻,心里有感激之情,也不知感激什么,只能附上几句赞美,说,糖水是糖水的样子,味道纯正,不错啊。
路边摊点,一大爷,身旁挂着纸壳招牌:理发10元,电动车打气3元,自行车2元,磨菜刀10元。大爷手艺四面八方,什么都会的意思。大爷在看报,凑过去看了一眼,是“环球时报”有关杨绛的整版,写的是不喜欢三姑母。大爷戴眼镜,用放大镜。表情专注。一个人的江湖。浩浩荡荡。午后,树影婆娑,一派安祥。
蛮喜欢邓亚萍讲话的,逻辑好,用词准确,讲话有氛围感,人格魅力十足,听她讲话是一种享受。虽然,她的性格与自己差别很大,并不妨碍我的欣赏,仅仅只是欣赏,世间多一些这样的人,是一件愉悦的事。听她讲话,心里一个敞亮。
是第二次在“圆桌派”上听到她聊天,一如继往的好。
印象深的有几点,她谈到方法论,她说到很多人想不变,求稳,其实越怕越难,很难适应变化,要明白,这世上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快速应变,快速地在变化中找到自己最适合的东西,把节奏带进到你的“套路”来,再去改变节奏。她讲的是打球,但如同窦文涛说的,其实是谈的生活。她说自己从24岁才开始学英文字母,从零开始,直到念完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她有这样一种观点,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自己有从零开始学球的经历,放到学习上一样,先积累量,由量变到质变,道理相通。任何新的领域,不要怕,第一是找规律,第二是找到这个事中自己最擅长的部分,不要做不擅长的部分,成为你自己最重要。
包括教育孩子,她也有方法论,觉得年轻人不该过早躺平,要有好胜心,要去较点劲,要有一种跟自己较劲的劲儿,多去体验困难、挫折和失败,连这种劲儿都没有,到头来一事无成怪谁呢?
很能明白她讲的话,她身上有一种扑面而来的自信,那种力量首先在气场上就已经胜出了。
她说自己不怕失败,失败了,一定是要问自己败在哪里,赢在哪里,不找客观,只是从技术层面去分析。她拿了世界第一后,也是每天多练一小时球,一年比别人多练48天。说技术通过练习已成了下意识,但临场紧张却不能控制,怎么办?就是平日不能过于放松和随意,要保持适度的紧张感,训练心理,当比赛一样。很多人兵败如山倒,就是势头心理上先败了。她讲到与小山智丽那场球打得很艰难,开始打到2比0胜出,第三场已有稳赢之势,不想临时场外出现小风波暂停,就像是一口气凉下来了,乱了气势,再开始就输了第三场,第四场更乱了,没调整过来,又败了,打到了2比2平。最后一局,她说服自己,当0比0打,放下,清零,咬住,一个球都不丢,最后大比分胜出。她谈到做事要有强烈的愿望,学会一种积极心理学。一个人长期呆在舒适区,免疫力会下降。不要怕,可怕的是怕本身。
另外一点,她说自己做事是技术控。没有技术,就不安全。比如她业余滑雪20年了。最开始得请教练,掌握关键技术:一是刹车,二是会拐弯、减速。就这两个关键点掌握好了,可以滑随心所欲,天高任鸟飞。如果没掌握好核心技术就去滑,一遇挫胆怯了,就会失去很大的乐趣。任何事,基本功一定要扎实,这是不同领域的共性。窦文涛也提到自己的滑雪经历,开始没认真找教练教,不会刹车,结果出了小故障,从此与滑雪绝缘,再也不敢滑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窦文涛的一个优点是敢于自损,说自己性格糯弱,是被动型性格,所以很喜欢与邓亚萍聊天,借这个光。不禁会心一笑。
听邓亚萍讲话,注意到,她的任何一句话被打了个岔,讲到另外层面,隔几句又接得上前面的话,思路非常清晰,逻辑性强,不会天马行空乱了节奏,这一点挺好。
谈话节目请嘉宾太重要,有的人有学问,但讲不好,或性格拘泥,没有语言魅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都不适合上镜头的,他们的舞台在另一面,何必露拙?言之有物的人才该多讲,就像现在人人都去当主播,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多的,是一样的问题,反而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弄得人心浮燥。总记得树木希林的一句话“让美者更美,不美者如故”。这句话是有深意的,很客观很正面。人人都有适合的面,并不是潮流化的,这是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呢。
另外,邓亚萍的笑声很爽朗,是敞亮的人。
听完整场谈话,忍不住推荐给了小孩。说听听吧,聊得很精彩,对年轻人会有启发。第二天,看到他的留言,说确实不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