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四月,好像提不起精神,春天似乎停留在三月。因疫情的一些影响,多半时间呆在小城,尽量少流动。疫情此起彼伏,好像一种同理心,没什么雀跃心情,连外出也是少的。空时大部分时间在看书,字都写得少,大环境有一种隐隐的不安,谁又能置身事外呢。文化艺术灿烂的年代多半是那种风平浪静,人民生活富足有余裕闲瑕的年代,那时候,整个社会的精气神是足的。疫情之下,正常生活成了基本,谈其他好像显得多余和不适宜。
听完整本“黄帝内经”的讲座,是专业中医逐字逐句的解读,主讲人自身底子厚,加之中西文化贯通,语言逻辑性强,不迂不拘泥,听起来就比较有滋味了。这样系统去听一个东西,到底是不一样的。总想起一句话:现在要时时问自己,听一个东西看一个东西仅仅只是一种情绪上的满足还是能真正获得心智上的提升或行动上的改变?这个是很关键的。前两年,也零散听过一些东西,当时的感觉是一种振奋和激发,但过后发现,不过尔尔,无法延伸贯通,没有心智上质的提升。人生就是这么有意思,像一个循环,这个系列其实是2009年的一个对谈讲座,是一档深夜电台节目,讲整本“黄帝内经”,遵从原文,谈一个系统连贯性的东西,比较深入,不像现在别人对什么感兴趣就讲什么,零打碎敲没有上下文的知识常常就没有说服力,像一种猎奇和快餐,比如吃什么、做个什么动作对身体好,没有从原理和源头上去认知,是很难让人产生联接的。记得是2015年前后,也偶听过其中一两个章节,但可能耐心不足不了了之。2022年的春天,因为一场反复的疫情,很少出门,一个契机拿起了“黄帝内经”去通读,有一定的古文功底,文字并不难懂,但专业性比较强的东西,还是要听专业讲解的……说到这个事,想起人生常态就是,遇见对自己有影响的事物,就说如果早遇见就好了。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早也遇见过,不过自己不在那个频率状态,就无法同频,无法会心,听听就过了。这次,每天听一两个小时,前前后后听了一个月左右。很有兴趣,还记了笔记。比较认同一些原理性的东西,比如中医里的平衡哲学,万事溯源头哲学,由内而外的哲学,性情与身体相互影响的哲学,再比如顺应天时,和而不同;食物没有好恶,过之则为灾……边听边思考一些原理性的东西,落实到生活日常的反观,尽量去理解字面外的深意,这个过程对自己是很有帮助的,它的帮助不是说吃个什么东西,做个什么动作,这些都不是主要的,重要的只是一些贯通,天文地理医理历史文化的融合比对,有一种深层次的乐趣。比如主讲人举了个例子:厨房下水道不畅通,油垢腻在那儿。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倒一些洗洁精,烧一壶开水,慢慢去化,再严重一些就用吸子去吸几下,很容易疏通。这个方法,以前家里的钟点工大姐也教过我,真的很方便管用。他用这个道理来比喻人体的胃肠,遇到阴寒油腻食物化不了时,要喝热茶,调理呼吸,补气,是一样的道理。比较认同他说的“贵生”,是懂得唤醒自己,有自知自明。所谓“贱生’,是没有自知自明,不了解自己。生命是一种节奏,要踩对点儿,节奏踩对了,会轻松得多;还有一点,能聚精会神做事,不管做什么都感到幸福……真正能得到平静的,是那些专注的人,心无旁骛。怎么说呢,记得那位中医谈到,好的陈年艾草产生的热,如母亲般温暖,不是浮皮潦草的热度,做个类比吧,人世间的一些东西,是可以取类比项的,能悟到一种通,对帮助我理解另外一些东西是很有好处的。
因疫情反复,改变了计划。手边上带的书不多,于是翻看一些留存的旧书,重读杨照的那本“史记的读法”,再结合电子书里存的“史记”原文,对照比对读,去理解司马迁的思维广度和结构,思考他的取舍和叙述方式,司马迁是伟大的人,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借他的眼去看一些事,去看一些人,也会有一种通达和释然。第二遍读,有不同角度的启发。心情时有起伏,唯读书让人安宁。
想起一件小事,不知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不太习惯做核酸,不是不想做,是不太习惯。不知为何总觉得很尴尬,嘴巴总张不到合适的大小,记得三月的一天清晨做核酸,差点吐了……这是一件小事,个人的不适,好像都算不得什么的,只能去克服了。疫情之下,又何止这点不适呢,世界魔幻得令人困惑。
时间流逝的方式是,看着樱桃果子从青涩到红透到掉落,一粒果子在记录着时间,像沙漏一样。时间是看不见的手。看不见,也有一种惊心动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