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默默地走,默默地看

(2021-05-26 11:29:55)
标签:

杂谈

          麦积窟的念想在心里存了很久,只是因为几年前看过的一张图片,微笑的小沙弥。为着这清澈笑容值得千里迢迢。
          越来越觉得行走是体力活儿,至美之物多藏深山中,比如敦煌,比如云冈,路途遥远,需要特地而去。就像真正优秀的人总是深藏不露,很难遇见,一个道理。
          四月,好像整个人的气压很低,并不平静,有困惑到底还是因为智慧不够,智慧跟年龄并无关系。
          一直下不了决心去的地方,通常只需要一个契机。
         天水有高铁直达,但时间并不好,除了麦积窟,我对那个城市并无感,怎么去好?就这样决定了先去西安,停留一晚,再从西安到天水就很近了。经常自己设计线路,去的,返回的,可以从不同线路走,有时,需要高铁接驳,这个设计类似于一种拼图,很有意思。对于火车迷来说,坐火车并不是困难的事。
         对西安这个热门城市,好像比较无感,从未想过要去。这次去,是因为要转道天水麦积窟。去了,依然谈不上喜欢,但欣于所遇,有一些特别的收获。


西安篇
         去的那一天,西安已达29度,比武汉温度还高,穿短袖走在阳光下还不停留汗。热、人多是第一印象,与其他大城市并无二致。
         那个酷热的下午,我在碑林度过。
         对于书法,谈不上懂,只是在前几年,有一个特别兴趣的时段,每天半小时自己练书法,好像前前后后坚持了近八个月,最喜欢写隶书和篆书。那段时间,看了很多字帖,最有兴致时,外出还带着毛笔和字帖。最终没有坚持下去,一件坚持不下去的事,觉得还是兴趣不够,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总是有隔,并没有什么遗憾的。对于读书写文跑步或瑜珈,我比较无隔,随时随地总在进行,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去碑林,是门外汉的看。有个体会,看真迹跟看帖完全不一样,帖是死的,真迹是活的,能与自己交流,对于门外汉而言,好东西还是看得懂的,关键是那个东西足够好。
         进门处大幅的石刻孝经是唐玄宗的字,隶书,喜欢的字体,真好看啊,笔笔是活的,那种流畅和舒展,像一个有亲和力的人跟你交流,温润细致扑面而来,灵光熠熠,就是这种感觉。心里一遍遍默默念叨:要看真迹啊。
         坐在台阶上,一字一字看过去,燥热天气,静下来,好像一种庇荫。
         近几年,喜欢看这些古物,不是因为自己懂,而是看这些真迹,让人生起信心和希望,还有这么多至美的东西可以看到,学无止境,要有敬畏啊。
         二馆、三馆、四馆,印象很深。件件都是宝贝,只是对陈列方式,多少有些不太理解,取其中一两件慢慢看就足矣,宝贝堆在一起,好像有种对宝贝的不敬,一个时间段看太多好物也是一种贪婪。慢慢欣赏啊,如果有可能,置一张凳,坐下来静看……可,那是不可能的,很多人只是需要匆匆打个卡,到此一游。
         也由此想到苏州博物馆的陈列,以少胜多的典范,陈列绝对是一门艺术。
         王羲之的“三藏圣教序碑”,原文是唐太宗为玄藏佛经作的序,怀仁高僧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用王羲之的字一个个拼接组合而成。还附有心经全文,站在真迹前,默念了一遍“心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心无罣碍……
         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书于他44岁,正是他书写高峰期,力道恰到好处,真好真好。每个人的生命总有高光时刻,也有至暗时刻,人生起伏都是常态;褚绪良的字,也喜欢,平和舒坦,文如其人。
         第三室,看到了怀素的狂草千字文,一个人内心有多奔放,才能写出如此不羁风。还有张旭的肚痛贴,虽是摹刻板,倒深得其意,肚子痛也要写一帖的,书法只是日常罢了,什么东西跟日常融为一体,才得长久;曹全碑,有名的隶书样板,喜欢的字体;在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前,站立好久,喜欢他的字体,糯米字,不显山露水,看上去舒舒服服,圆润自通,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字里生风,与古人对话,空间就形成了,驻足停留是敬意。为什么要有文化?文化真的可以滋养人,当我立于字前,某种交流就在进行,一个书法的门外汉,却感受到了清凉自在,文化的传递就产生了。
         四室也好看。看到了果清王绘的孔子像,忍不住合掌,孔子是活的,几千年过去,面色如新;风癫和尚画的达摩像,达摩高僧如同鲁智深,眼神像铜铃,直指人心。
         吴道子的观音像前,立了好久,吴带当风,观音的衣带是动的,表情是活的。画好,刻匠也要深得其意,才能展现灵动。黄昏,阳光斜照,画呈诸红色调,又忍不住合掌,是的,我在碑林几次合掌,只是内心震动。在真迹面前,敬畏,无限敬畏。学会看真迹啊。
         还有一张王维的竹图,已经部分模糊,但看过去,竹林有风,飒飒作响,这是竹图中最喜欢的一张。
         五室中,有驿山刻石,篆书,最喜欢的古体,一笔笔看过去。当时练书法时,临得最多的是驿山刻石,总觉得练这种体像画画,心底有一种亲。
        …… 
          碑林院中,有一株青桐,树上三个古老疤洞,它几岁?没有标记。 
         长安佛韵,是佛相馆,有喜欢的北魏石刻,但因看了书法,未及消化,佛相馆倒有些印象泛泛,所以,限量感动是对的。
         逛博物馆是体力活儿,看时不觉得,看完累得瘫倒。坐咖啡馆里歇脚,抬眼处又是一幅书法心经,忍不住再次默念,心经只有260个字,念归念,真正懂得有多难,懂得又落实到生活点滴,有多难,困惑只是智慧不够吧。
         问询出门的路线,那个工作人员非常耐心,拿起笔给我画图。那张图我保存着,也是一个西安印象。
         好东西一次看多了,感觉智识有限,难以接住,有些昏头。出门艳阳炽热,脑袋胀痛,居然连碑林最重要的一个汉马汉画馆都漏掉了……后来想想,也许是天意吧,留作下次,不要贪心。
          碑林如果有机会再去,选个雨天吧,清晨去,人少,再选一两个室,一两张字或画,慢慢看慢慢品,不要多看。可惜,除了西安本地人,外地人不太有这种清福。

          夜幕降临时,去看了一个古代望族读书人家的院落。标准的几进院落。记住了一间“省室”,犯错误的家人反省的地方。大户人家皆有家法,规矩,方圆,是过生活模样。男人有男人呆的厅,女人有女人呆的凝端厅,祖宗有祖宗该被敬的地方,书总是被尊重的,崇尚学问,讲究修身齐家,此家七代贤人,不容易。灯亮起时,院落四角天空,一个家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看建筑看人家,心里想的却是更多。想起了“白鹿原”里的秦腔,那种背脊发麻的共鸣腔。地域文化的保留,是多么重要啊。一个地方,就该是这个地方的空气和模样,它不必去迎合别人。西安的城市文化,也在败落。游客,某种程度上对文化有一种败坏,要做保护型的过客啊。
          晚,坐永宁门外的星巴客露台,可以远望城墙,8点来钟,听到远远传来的民谣演出,有人弹吉他唱“南方姑娘”……前面坐着一位背影像小姑娘的女人,穿豆绿T,丸子头,牛仔裤,身形纤瘦,喝着咖啡望夜景,另一位姑娘上去凑在她耳边说话,以为是闺蜜,可是“小姑娘”一转头,原来是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她们是母女……普通人的亲情融合,才是上天至美的礼物,多少家庭“鸡飞狗跳”,物质再充裕都是大不幸……这一两个小时,吹着风,一杯咖啡,听着民谣,感受到了另一种西安生活。城墙,没有想上去。
         第二天清晨,五点半起身,想看看老街巷。每次去一个城市,必选住老城区,步行可抵很多老街巷,行走自如。
         住地背街是竹芭市街,回民居住街,很多店未开门,再横过去,是古老的粉巷。粉巷一家早餐店开门了。方寸店面,两个中年人在忙碌,西安特色小吃。我问米皮有热的吗,人家一愣,常温的,这是招牌;再问:肉夹馍,可不可以不要肉,只要面饼?人家又一愣。说可以。店主笑问,你是哪儿的。我说湖北的。人家说,湖北人讲究多……人家是觉得我奇怪吧,肉夹馍不要肉?户外支一张小桌,坐下来,一碗滚热鸡蛋米酒,一张面饼,真好吃,喜欢面食,北方面食每每吃得惊喜连连,颊齿生津。早晨凉,有风。粉巷街头,享受了一个西安清晨。后来发现,这家居然是本地居民喜欢的店,凭直觉吧,自己看看就八九不离十,一个能起这么早的店家,不是生意好不会这样,有快递小哥来往取外卖。不要跟着推荐去吃,想想昨天为了吃水盆羊肉,去了那家有名的店,本来是很好的食物,不知为何综合感受并不好,不过如此。
          清晨,再次步行去永宁门外城墙边,偶遇了一场河边日出,静静立半小时。背后,老城墙风旗招展,河里,鸭子三五只,游来游去,太阳从云层中奔涌而出。这半小时,西安变成了长安。偶遇常常有意外之喜,像天意。
         太阳升起,我要搭早班地铁去高铁站,到天水去了。

天水篇
         到达天水不过9点来钟,直奔麦积山而去。
         麦积窟,形似麦垛,坡度陡,比敦煌和云冈路险,窟外环境更清美。如遇雨天,则云遮雾绕,如麦积烟云。麦积山油绿,跟西北山坡的荒芜不太一样,恍若江南深山。不禁回想日本京都清水寺的深山露台。
         3窟是窟顶长廊,一排佛像面山端座,表情各异,格外震憾。 好像佛在山林间,笑看世间,风起云涌。
         4窟是有名的“散花楼”,老匾上书的“是无等等”,心经里的句,大意是正确与错误的一切不过如此,顺其自然吧,不要有执念。散花楼里穹顶有“薄肉飞天壁画”,是雕塑和绘画并行的艺术,平面、立体交织,静止画面,却如满壁生风……可惜,不能进去,只能在外探头看,看不分明。
         记得4窟通往5窟的长洞穴,仅容一人俯身低头而过……人要时时谦卑啊。
         9窟菩萨衣纹的色彩和纹理,细看很久。
         特窟选看的是133窟,那个有微笑小沙弥的窟,秦岭深处的微笑,凝固了1500多年。何止小沙弥的笑,这个窟里另几个菩萨的笑,意味深长,不比小沙弥逊色。一尊尊看过去,再看,再看。侧看,正看,蹲下身看,喜欢看佛像表情身姿,那是一个无比奇妙的世界啊。进门处,释迦会子,释迦牟尼与世间儿子相见的场景,表情空阔复杂,再次震动,长久仰看。
         在麦积窟,脖子仰得生痛,几乎要用手托着……坡道几乎是直的,像天梯,最高处有28层楼高。疲累是回家一段时间后,慢慢感觉到的,当时,只顾着走和看。
         后来细看麦积石窟的资料,发现还错过了几个特窟。比如127窟,123窟,121窟,记得当时在售票处门口遇一女孩,买了所有特窟的票,要把特窟看个遍。想想,还是值的。也许,有些地方只是此生一次,当然要看。只是,我来麦积窟之前看的资料不多,了解有限,没有冒然去选择,只看了普窟和133窟。 
         麦积窟一转身,总有站在最高处的感觉,俯下身,可以看到山下的瑞应寺,掩映丛林,如积木拼图。
         麦积山给我留下的,更多是整体感觉的震憾。
         下山后,去瑞应寺,是另一个震憾。这是一座废弃的古老寺院,没有香火,只保留了小寺院建筑格局,可以喝茶,没什么游客。二进院中,一抬眼,麦积山在眼前。点了杯咖啡,在长廊坐下来,心里不住叹,清静绝美之地啊,好像捡到宝。
          院中种了两株绣球花树,初夏开满白色绣球花,地上有苜蓿,也开白色小花。静中,还是静。抬眼高处,麦积山道走廊,游人在天,如蚁行。
          廊前吹风,舍不得走。看东西要停顿,好好消化呀。还未走,就想了下次微雨天再来,要看麦积烟雨。
          天水,天上之水,多好的名字。天水,旧时叫秦州。
         下山时,买了一张烤饼,北方面食真好,时时有心满意足之感。
          离开,搭的公交,小城郊区公交,特别有意思,一站一站停,站很荒,没什么人上下。有种天荒地老,永无止境的感觉。
          零星高楼在建,与这座小城并不协调,有荒诞之感。小城就是小城模样,不要模仿,没有必要啊。
          天水高铁站,也是小站,站台上,也是天荒地老的感觉,在小城,时间好像静止,一处处天荒地老。
          返程高铁,黄昏,车行至华山站,一抬眼,秦岭山体云雾缭绕,如水墨画一幅,此站台印象也极深。火车站台,永远那么迷人,即使相比从前,已单调许多,还是令人暇想,也想起2018年去敦煌,经过嘉峪关站台,秋天胡杨林,蓝天如掬,西域站台,有一种野生之美。那些行过的小站啊,一站一站留在我生命的深处。
          返回路上, 我订购了一本关于麦积石窟深度解说的书,回家翻看,极好。一页页研读,做笔记,与看到的一一映照,这种乐趣类似于反刍,意味无穷。看什么并不重要,看到心里去很重要,它意味着敬畏。
          有多么多经过和未达的地方,想想,人生,还是充满希望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面包和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