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契机,清晨走进书店。一家新开在老街的书店,如遇高峰期,可能会有网红打卡,难有清静。
书店刚开门,是无人的。
一眼眼扫过去,书选得不错,版本好,不流行,松了一口气,第一印象挺好。多年与文字打交道,对书的直觉常常八九不离十,这也是一项无用的能力吧。边走边浏览,偶尔翻看,只是大多数有书封,不能翻阅,这也是书店的局限吧,每本书应该留有可供翻阅的样本,这才是书店该有模样,从内容到排版、装帧、纸张,是一个综合的东西。
书店不大,来来回回看了几遍,发现了几本心怡的书。先找一本可以外翻的书,点了杯咖啡,坐下来细看。桂花美式,好喝得意外。翻看的是一本有关监狱读书会的书,有点意思。音乐不错,低沉的爵士乐很适合书店,心情松了。咖啡香,书有趣,音乐动人,这个上午是频频加分的,倒有意外惊喜。
此间,妈电话来,让中午过去吃饭,欣然应允,本就打算这两天过去看他们的。
返回书架选书,临近中午,已开始有了打卡的人,在书架前摆拍。我并不反感拍照,但反感在书店摆拍,这不是拍照的地方,影响人家选书就不对了,我见他们拍照,就避让了两回。真的,有些悲哀,书店沦为拍照之地,是这个时代的进步或是退步?不读书也没错,但愚蠢的行为本身令人反感。
购书三本,一本美国自然作家写印第安沙漠的书,一本日本古寺建筑类的书,一本电影类的书,还看到了广西师大出版的夏目濑石书系,版本不错,担心拎手上太重,下次了……世界是有各种支点的,感恩自己的兴趣点不少,还有那么多读不完的书。书店纸袋没有LOGO,朴素的样子,很喜欢。
下楼来,看到日式面包店,买了芋奶面包,闻起来香软。
面包和书,稳稳当当拎手上,搭地铁去父母家,这个周末,心情格外平静。想想自己,需要的真不多,有书看,有面包吃,家人健康平安,就好了,其他的并不看重。
2021世界并不平静,疫情依然未过去,多事之秋,每个人的命运也是起起伏伏。有时静观别人的生活:夫妻相处,孩子教育,人生瓶颈,身心健康,各式各样的问题……奇怪的是,我都能理解,各人的角度都能理解,这是中年的好处吧,经历多了,理解力提升了。不再去评说,只是觉得很多问题,外人其实是帮不上忙的,真的,有时想,换作自己,未必能做到他们的程度。所以,只是倾听,尽量不去评判和指教。正面的说教,话张口就来都是容易的,道理谁都懂,但做起来,其实是难的。生之不完美,注定了我们带着各自的缺陷去生活去面对去选择去放弃,所以,只能不断地自我修复、提升、接纳……外人,多半是帮不上忙的,有时连理解都未必能。能理解,也是一种悲悯和慈悲,某种意义上强于评判和指手划脚。
越来越欣赏那类有种“松”的状态的人,“松”的状态极难达到,他们可以聊家常一样说一些经历的难事,并无情绪,视一切为正常,这种境界有关修为,其实是很难抵达的。很喜欢听一位中学校长聊天,聊到现在面对的都是80后家长,家长们思想更开通,对小孩在中学谈恋爱能接受,觉得可以促进学习,并没有视之为洪水猛兽,倒是老师的担心更多。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思维,作为老师,得与时俱进,与时代打交代,不断更新自己……他说现在很多家长觉得别人孩子怎么样,自己孩子也可以达到,其实要正视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差距的,学会接受这个差异比盲目努力更重要;他说,手机和电视,真没什么好,大人孩子还是要多读书,多读书才能在意识上更进一层,不会人云亦云;他说,早晨会早早到校,可以抽空与家长沟通……常常觉得,教师是令人羡慕的职业,有意义。对于职业,是中年以后思考得很多的,年轻时并不觉得,到一定年龄,觉得一个有价值的职业能带来更多的满足感,比如老师、医生、科研工作者……职业并没有贵贱,一个是适宜,一个是可持续性,还有一点是社会价值,能造福于人,这一点往往是中年以后才会感受得到的。朋友说她女儿喜欢文学,我笑笑说,你跟小姑娘讲,文学,当爱好就行,在这个时代,还是不要变成职业吧……这是真心话。
那天,去妈家吃饭,给妈在生鲜网订了荔枝、黄心猕猴桃和鲜鱼,妈像小孩,说你上次买的那个夫妻肺片,味道还不错,我马上又再订了一份……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补充。
夜晚回家,又是下雨。一直未断的雨,好像这两个月都没好好晴过。翻看那本印第安沙漠和星星的自然书系,听爵士,偶听那首“鞑靼舞曲”,循环听,手头的书,窗外的雨,都是合拍的。生之不易,还是有这样的宁静时刻,终是值得感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