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所知道的河南历史——三国两晋(五)

(2007-03-19 21:34:56)
 
我所知道的河南历史——三国两晋(五)

竹  林  七 

    魏晋时的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省修武一带)有很多竹林,许多文人墨客都在闲来无事之时在此聚会。这一日,在竹林边的小道上来了一辆鹿车,几个小僮拿着挖土的工具跟在车的后面,车上躺着一个醉醺醺的年青人,这时,从竹林里传出了一阵阵悠扬的琴声,那琴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慷慨悲壮。醉卧在鹿车上的青年被这琴声惊醒,坐起身来,细细的品味,待到琴声在一段宏大的乱调声中结尾之后,那人拊掌大笑道:“叔夜兄真是尽得广陵散之真意呀!”竹林里弹琴之人也不客气,高声问道:“哪来的醉汉,听我琴曲?”那人大笑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言罢,就下得车来,径直走入竹林中。只见在竹林深处,已有六人散坐在那里,有一人手抚五弦琴,刚才那阵悠扬的琴声正是此人所奏。在古时那个重视礼法的社会,要求士人都要以礼而行,可这六人不但坐的东倒西歪,且个个放浪形骸,他们看见那青年来了,就大笑道:“伯伦又是你后到,要罚你啊!”那人也笑道:“好,我自罚三杯!”“哎~慢着,你少来,与其说是罚酒,还不如说是正中你的下怀,谁不知你刘伶是爱酒如命之人?”“那叫我如何?”叫刘伶的青年问道。“干脆就让叔夜兄为你弹曲,你舞一回,如何?”刘伶一听,就豪爽的答道:“好,那小弟就认罚!”说罢,那叫叔夜的人轻抚素琴,刘伶就随着琴声狂舞了一通。七人最后都在这种狂欢的氛围中,喝的酩酊大醉,乱躺在竹林里睡着了。

    如此豪饮的场面,如此不拘礼节的行为,即使对于现在的知识分子也不是太值得称道,更何况是一千多年前,那个礼教压死人的时代了,可这七个人为什么要做出这些不容于世俗的行为呢?这就要从当时的大环境说起,当时正是司马家族逐渐掌握大权的时候,为了取代曹魏政权,司马氏使用各种恐怖和血腥的手段排除异己,大批的知识分子无故获罪,被杀被贬的人不计其数,再加上从东汉末年以来,国家长期处于分崩离析的战乱状态,使儒家思想开始衰落,一种结合了道家思想的新的哲学思想——玄学产生了。玄学的产生是知识分子对动乱世道的无奈和对自己心灵的一种救赎。而很多信奉玄学的人,都往往不合与世俗,其行为常常放荡不羁。上面所说的七个人就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史称竹林七贤。这七个人分别是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人阮籍、阮咸叔侄,河内怀县(今河南省武陟一带)人山涛、向秀,谯郡銍县(今安徽省宿州)人嵇康,沛国(今安徽宿州)人刘伶和琅琊临沂人王戎。此七人经常在稽康居住的河内山阳县的竹林中聚会,所以世称其为“竹林七贤”。

   七贤中以阮籍和稽康的学问最高、名声最大。不过在魏晋相交的时代,他们二人作为同情曹魏政权的知识分子,一直都生活在恐怖之中,当权的司马昭对他们都很不放心,尤其是稽康他是曹氏宗族的女婿,在士人中的名望又很高,这让司马昭非常的忌惮。随着司马昭篡魏步伐的加快,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就越来越让他不能容忍,于是他就利用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来对付竹林七贤,曾经情深意重的七个好朋友,在强权面前各自显出了不同的本色,山涛、王戎放弃了做人的原则,投向了司马氏的怀抱。刚直的嵇康一听说这个消息,就毅然与山涛绝交了,而那篇写满了他对势力小人的讽刺和对黑暗政治的控诉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成为了千古不朽的名篇。嵇康是痛快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是这也深深的激怒了司马昭。这样一个野心家怎么可能放过稽康呢?果然,没过多久,司马昭就找着了一个机会:嵇康的好朋友吕安被诬告获罪,牵连到了嵇康,司马昭就以此为名判处嵇康死刑。判决一出,举朝哗然,把嵇康当作楷模的太学生们首先行动了起来,3000多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让朝廷赦免他。可是已经把嵇康当作眼中钉,肉中刺的司马昭怎么可能错过这个机会?公元262年,在洛阳城东的建春门外,嵇康最后一次拨动五弦琴,弹奏了一曲悲壮的广陵散,在一声“广陵散于今绝矣!”的叹息声中,嵇康被杀了,死时还不到40岁。

          我所知道的河南历史——三国两晋(五)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人,

“建安七子”阮瑀之子,“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的死对他的好朋友阮籍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此后阮籍变得更加放荡不羁了,早先司马昭也曾想拉拢阮籍,他派人向阮家提亲,希望两家能够结成儿女亲家,可是阮籍在那段时间狂饮无度,甚至一连大醉了60多天,使得司马昭不得不将此事作罢。整日以酒麻痹自己的灵魂,借醉保全自己的性命,阮籍的苦闷和辛酸正是那个时代许多不愿与阴谋家同流合污的士人的写照。而他与嵇康在文学和哲学上的建树也影响了后世许多的文人。

       我所知道的河南历史——三国两晋(五)

潘安,名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省中牟)人

后居巩县,西晋著名文学家

    西晋时期的洛阳是国家的首都,许多文人墨客都愿长留在这座煌煌帝都之中,这中间就有一位玉树临风且才华出众的俊才深得京城女性的喜爱。此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潘安。潘安本名潘岳,出身于官宦人家,少时就才智过人,被乡里称为“奇童”,20岁时即步入仕途,但由于当时的政治黑暗,使得他在洛阳10年都没有得到任用。在潘岳滞留洛阳期间,常常乘车出行散心,由于他是个远近闻名的美男子,所以周边的妇人一听到潘岳出行了,就成群结队的出来看,并往他的车上扔果子以表示爱慕,这使得潘岳每次出行,都可以满载果子而归。不过潘岳不仅仅是人长的好,文章写的也好,他的诗、赋在当时都是极品,在西晋时期,他和陆机并称为“潘陆”,成为当时文坛的代表人物。

    可是,就如同其他追求官位的文人一样,潘岳为了升迁,也不可避免的趋炎附势,巴结权贵,不过,在政治方面他确实不是一把好手,宦海几经沉浮,却一直不太得志。虽然如此,但日子还可以过得很悠闲,谁知后来,曾经给他做过小吏的孙秀掌握了大权。潘岳当年曾经对孙秀多有污辱,而象孙秀这种得志的小人却最是记仇,终于,孙秀抓了一个机会定了潘岳一个谋反罪,将他一家全部杀害了,一代俊才就这样殒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