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5日
(2025-06-25 21:02:25)王学进:“六点半贴心伴”:让“陌邻”变“睦邻”的好办法
江北区望江社区有一群叫“邻听者”的特殊人众,他们的职责是每周会选择一个晚上,在六点半敲响辖区住户的家门,入户送服务的同时,挖掘社区资源,倾听居民需求。这就是望江社区2022年起打造的“六点半贴心伴”文明实践项目。截止目前,已解决邻里纠纷问题100余件,链接民生需求300余件,并在洪塘街道同类社区推广。(6月25日《宁波日报》)
该实践项目令人耳目一新。自城市住宅建设进入小区时代,人类的居住方式、生活形态和生存模式有了质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管理难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离,哪怕住在同一楼道里的居民上下楼相遇也只是擦肩而过,很少有主动打招呼的。钢筋水泥在隔离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同时,也隔离了人际交往。
但人是群居动物,他们即便生活在自己的单元房里,也一样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找人解决。但由于左邻右舍老死不相往来,有问题极少会去敲邻居家的门,找对方解决,因而大多选择在业主群里反映,至于解决效率如何,还真不敢恭维。以我在业主群里的观感和自身体会,效率并不理想。
线上反映问题虽然方便,但总不及线下面对面交流沟通更踏实可靠,问题也更容易引起重视并得到及时解决。望江社区的“六点半贴心伴”实践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鉴于现下社区居民基本上都是“陌邻”,“邻听者”贸然上门敲响别人家的房门,多少显得有点唐突,住户开门的一刹那通常会表现出不悦的神色,甚至拒绝“邻听者”进门,如此,则该实践项目就难以为继。对此,社区已经预感到了,在前期试行的基础上,社区做了周密的安排,形成了一整套办法机制。
先是摸底排队,社区从住宅基础资料中对辖区居民进行分类画像,如老业主与新业主、本地人与新宁波人、亲子家庭与空巢家庭;再是组建“邻听者”走访队,首批50名“邻听者”由社工、党员、楼道长、志愿者组成,按照队员的年龄、阅历、专业等匹配不同居民家庭,分组分片“敲门唠嗑”,快速搭建邻里关系网络;最后是建章立制,为了让“敲门”更加规范化,社区还制定了一系列行动标准,“邻听者”出发前必须带上“三件套”,即工作服、需求清单、政策资料,遵守“三不原则”,即不勉强开门、不强制填表、不空手入户,以“排摸需求”代替“信息登记”,有针对性地设计需求清单,这样一来,当“邻听者”敲响住户的房门时,迎接他们的不是一张冷脸,而是一副笑脸,热情邀请他们进门唠嗑。
正应了那句:借得邻家花满树,换来邻里情满园。“邻听者”用真情换来了住户的信任和好感,他们也愿意把自己的诉求和困难向“邻听者”反映,“邻听者”再把问题汇总起来,找物业、街道以及个体协调解决,最终实现了让“陌邻”变“睦邻”的理想结果。
郡县治,天下安,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命题,进入新时期,不妨改成社区治,社会安,社会安则国家太平,从这个高度去评价
“六点半贴心伴”实践项目,当能发现望江社区的这一探索意义非凡,其做法也很好学习,其建立的“居民吹哨、楼长报告、社区响应”机制也可以复制,希望有更多的社区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将“六点半贴心伴”项目拿来为我所用,同时结合各社区的社情民意,加以发扬光大,让千千万万的“陌邻”成为“睦邻”。